平安茂县,和谐茂县。
近年来,茂县围绕这个目标,结合州委提出的“一州两区三家园”的建设大局,始终在平安建设和基层依法治理上下功夫,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从去年开始,茂县的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又有了两点创新,成为了羌乡村寨的“平安法宝”:率先在该县竹包村开展“村民积分制度管理”试点工作,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治理的效能,竹包村在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的茂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第三方调解中心”结合地区实际,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体系建设,赢得了群众的满意。
“小积分”带来大“能量”
初夏的太阳已“热情”得有些刺眼,阳光透过片片树叶,在乡村小路上投下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斑影,夹杂着徐徐凉风,让人倍感宁静。
记者来到茂县东兴镇竹包村时,村上大部分住户都关着门,或外出务工,或出门劳作,干净的乡村小路上只留下了些浅浅的脚印。
这是一个全新的竹包村:村内环境优美,村民之间互敬互爱,邻里矛盾纠纷明显降低,村民依托集体经济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年之前,竹包村没有如今的“新貌”。那时,村内公共卫生较差,村民之间常常为了小事产生纠纷,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远远不够甚至没有。
面对“陈年顽疾”,竹包村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年在县委政法委和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实行“村民积分制”管理,以量化考评教育引导村民自觉按照村规民约提素质、严纪律、树新风,全面推动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在全村落地生根。
积分管理制度:万事开头难
“‘村民积分制管理’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基层治理、村民自治的一扇门。”竹包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许晓林告诉记者。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又如何结合村规民约将无法落地的条条框框转换为潜移默化的行动指南?最终彻底提升基层依法治理的能力,推动村民真正走上自治管理、自我约束的道路,这是村民积分制管理需要给出的答案。
万事开头难。村民积分制管理在准备期,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
“刚开始,我们借鉴了其他地方的先进做法,理顺思路后发现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规范、科学的设置积分管理的打分项目;二是如何在打分、评分过程中让村民感受到公平公正。”许晓林告诉记者。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村两委经过系统的考虑和筹划,列出了八项基础积分的名目,并按照家庭为单位,一户一档案,季度一考评。
考核名目出台后,村民们的积极性却不高。“大部分的村民都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积分管理,有些甚至还产生了少许抵触情绪。”许晓林淡然的说。
面对质疑、不理解,村两委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让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接受积分制管理,村两委会减缓了推进的速度,从两个方面入手,逐步减轻了村民的顾虑,积分管理也开始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村两委会:将公平进行到底
村委会的第一招便是规范了一套“公平公正”的管理流程,从三个方面将“公平进行到底”。
积分管理的对象始终是村民,那精确划定积分管理的对象就是第一步公平。经过核算,最终核实户作为积分管理的对象。
第二步公平,便是打分过程的公平。记者了解到,村两委每季度组织一次打分,打分队伍由村干部、党员代表、随机产生的户主代表三部分组成进村入户打分。
第三步公平,便是打分结果现场公示,户主需要签字确认。
除此之外,每一季度将对打分结果进行公示。村民对打分有异议的可拨打村两委会电话进行投诉。
有了这三步公平,村民对积分制管理的接受度明显提升。为了进一步刺激和鼓励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村两委会着手让积分管理和奖励机制进行了挂钩。
“村民积分制管理能与奖励机制挂钩,这也是集体经济作为支撑的结果”。许晓林告诉记者。
年,竹包村大力开展生猪养殖猪场建设及集体经济再入股模式,并借助省委组织部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专项活动资金、省档案局专项拨款、浙江“东西协作”项目资金,作为村民积分管理的奖励资金的来源。
奖励资金有了来源,村两委在镇上设置“积分制管理”积分兑换超市,村民凭借每季度积分通过积分兑换卡在“积分超市”兑换农资、生活用品等。
积分越高,奖励越多,良性循环,村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积分管理的好处。
竹包村:新农村社会治理的试验田
实践才能出真知。经过一年的运行,村民积分制管理在竹包村“站稳了脚跟”,从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在推进村民积分制管理过程中,竹包村村两委会深刻领会到:要多了解农村、多贴近农村,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号中“脉象”,“绣出功夫”。
通过积分制管理,村两委组织发动群众有了抓手和平台,村党组织凝聚力和群众向心力大幅增强,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公益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基层治理群众满意度达99.5%,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初步形成。
脱贫攻坚活力全面激发。
竹包村的老百姓处于贫困状态,明白自己是脱贫对象,但如何摆脱贫困,如何自立自强,走出脱贫致富的道路,在他们心中没有答案。
通过村民积分制管理的实施,老百姓看清了“积分奖励机制”背后,是勤劳致富的出路,是摆脱贫困的生路。
意识带动行为。村民们的致富意识普遍提高。截止目前,全村依托“东兴三合”专合社培育各类新型职业技术农民经营主体45户,初步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是样板格局,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占比达60%,全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良好社会风气初步形成。村民积分制管理没有介入村民生活之前,村内邻里之间不睦的事情时有发生,村民们的守法意识和文明程度都不高。积分制管理逐步推广后,村民之间私下也“暗自”较劲,人人争先,想上公示栏的“红榜”。
如今,竹包村文明、诚信、友爱、守法等文明风尚广为传播,村民们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凡人善举不断涌现,营造出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
阿坝州首个“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中心”
年5月,茂县“矛盾纠纷多元化第三方调解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从筹备到建成,走过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忐忑之路。
矛盾纠纷多元化第三方调解中心在其他省市已有先例,在阿坝州还是第一家。走进位于县城一角的中心,崭新的二层大楼映入眼帘。走进中心,让人感受到了整洁、温馨和专业。
“茂县是羌族聚集地,为了让群众在这里感受到温馨的氛围,我们在装饰墙面的时候花了些心思,加上了不少羌族特色的饰品。”调解中心主任袁吉祥告诉记者。
老袁作为参与者,见证了中心从无到有的过程。
说起中心的作用,老袁直白简单地表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矛盾纠纷不可避免的增多。现在的矛盾纠纷单靠一个部门去解决,不实际,也不科学。
整合行政资源,整合司法资源,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调解,这就是调解中心存在的现实意义。
听老袁介绍目前,该中心共有16名调解人员。调解员各司其职,共同解决处理中心接收的案例。
“一般调解案例普通调解人员即可,重特大案例由经验丰富的调解人员全程参与。”老袁告诉记者。
除了专职调解人员,中心还有两台智能设备。设备中,储存了“专家库”。专家库中有包括人社、信访、治安、卫生、人力、交警等各个方面的专家。
调解人员也不是万试万灵,遇到需求咨询的专业问题,打开专家库,“一键求助”,问题迎刃而解。
拿老袁的话说,这些专家信息和数据花了很长时间才整理输入到设备上,作为调解中心的“资源补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边走边谈,老袁一一为记者做着介绍。看见整理成册,已经入档的卷宗,老袁抚摸着档案夹,仔细打开,里面一份份份装订成册的档案呈现在记者眼前。这是调解中心自成立以来的调解成功的一桩桩调解案例。
2小时成功调解了一起重大案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发生在了调处中心。
说起去年10月这起案例,老袁陷入了一阵思绪。“说实话,接收这起案例时。我心头也打鼓,为什么?涉及人员多、涉及补偿金额大。双方当时的对峙情绪特别高,一旦调解不下来,后果难以想象。”老袁挨着办公桌旁边的凳子缓缓坐了下来。
老袁口中的重大案例,就是年10月,发生在四川岷江雪盐化有限公司的事件。企业因为经营不善,面临破产危机,为此企业准备与8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但在补偿金的标准上,企业方和员工方发生比较大的分歧,场面一度很紧张。
“我们中心接到调处任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钟了,双方已经对峙了很长时间。”老袁回忆道。
和另外一名调解员奔赴现场后,将双方“背对背”隔离开,调解人员便“开门见山”地分别做工作。经过一番沟通,老袁捕获了员工方的最大诉求:能拿到赔偿金吗?何时能拿到赔偿金?
面对员工方提出的赔偿金额,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困难是真实存在的。“背靠背”的沟通,起到诉求表达的作用,老袁和同事一鼓作气,又分别给两方做工作,尝试找到一个平衡点。
经过2小时左右的协商,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企业方自年10月起,分四个月支付80名员工的赔偿金。
在近一年的运行过程中,调解中心本着“降低诉讼成本、减轻行政成本、减轻当事人时间成本”的工作宗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自身诉求得到回应,自身利益得到保障,这不仅是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最终归宿更是社会治理的时代命题。
今年以来,中心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6次,共收集数据信息余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件,调处率达到%。
(茂县政法委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王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