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救援官兵纪实不曾忘却

北京痤疮权威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78752.html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刘喆 通讯员 唐炜东 何颜明)10年已去,时间抚平伤痕,灾难变成历史,但每个亲历那场地震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些关乎生命的回忆,每个夜以继日参与救援的武警官兵不会忘记平安幸福的来之不易。在“5·12”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请跟随我们的步伐,一同深入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探访当年参与救援官兵的故事。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参谋长黄呈钊--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参谋长黄呈钊(右一)在指导官兵进行射击训练。通讯员供图

10年前,他32岁。“5.12”地震发生时,他与官兵一同打通了前往茂县的道路,并与部队一起强行军70余公里,最快时间赶到了茂县灾区。

“那是一次永生难忘的经历,即使再过十年,但凡有一个引子,都能勾起我的回忆。”说起当年的救援,黄呈钊用“紧张”“危险”两个词来概括。

途径叠溪时,山体垮塌,前进的道路被落石所掩埋。“落石区域面积大、数量多,我们无法全面清除落石,只能从石头堆里开辟一条通道。” 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渊,黄呈钊与官兵们在这种环境下,艰苦奋战了10多个小时,用铲子等工具,打通了前进的道路。

道路虽然打通了,但是仅够人员通过,车辆依然无法通行。黄呈钊与余名官兵只能徒步强行军前往茂县。

到达茂县后,他们便立即展开了救援。“在飞虹乡,我派几名官兵前往最偏远的一个村落走访,了解受灾情况。”黄呈钊回忆说,当天派官兵上去,但是晚上天快黑了都未见人回来,急得他饭都吃不下。他只得又组织了一批官兵,沿着第一批官兵前进的方向去搜寻,终于在晚上10点过安全返回驻地。

地震发生后,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官兵火速向茂县挺进。通讯员供图

在灾区,官兵们每天要背着数十斤的粮食翻山越岭,将这些粮食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有群众受伤,官兵们就背着受伤群众到医疗点进行治疗。“参加这次救援,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平时训练的重要性,无论干什么都需要有过硬的素质。”救援回来后,黄呈钊安排部队逐渐加强体能训练,并针对复杂地形和环境,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训练。

虽然那段救灾经历已经逐渐远去,但是在该支队的营区里,响亮的训练声仍在不断响起,因为他们,时刻准备着接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运输修理中队驾驶员兼修理工周志诚--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运输修理中队驾驶员兼修理工周志诚在清洗车辆。通讯员供图

10年前,他21岁。作为驱车开赴茂县的驾驶员之一,途中那些险象环生的道路和飞滚而下的山石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路十分不好走,余震不断,滚石经常从山上往下落。”回忆起当时驱车的情景,周志诚现在还心有余悸。接到救援任务后,周志诚便随车队一起奔赴茂县,但道路的损毁度和滚石的冲击力远超他们想象,这不仅是对他们驾驶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心理承受力的锤炼。

“路边的旅游大巴,几乎被好几吨的巨石压扁,现在想来还是后怕,不过任务在身我们必须往前冲。”车窗外尽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场景,但他来不及考虑太多,只知道快一分钟可能就能多救一个生命。他们途径叠溪时道路受阻,大量碎石从山坡滚落,一不小心就有被砸中的危险。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的官兵们正在进入茂县的路上,因为余震,两边山上的巨石不停滚落,十分危险。通讯员供图

周志诚回忆到:“看到山上下来的滚石较少时,安全员就指挥我们逐车快速通过。”当时为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同时也为了赶时间,通过该处路段时大部分救灾官兵下车,开始徒步强行军向茂县挺进,车队则等到道路彻底打通后才向前开进。

车辆通过期间有好几次巨石飞滚而下,差点砸中正在驶过的车辆,处在车队中间位置的周志诚不禁为战友捏了一把汗,好在全程有惊无险。

到达茂县后,他与战友第一时间加入了救援的队伍。10年过去,记忆犹深,那场地震带给周志诚的不仅有伤痛还有感悟:“经历地震救援,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叫军民鱼水情,大灾大难面前,个人的力量很弱小,但只要大家携手,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纪检监察科长李彦坤--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纪检监察科长李彦坤在处理工作业务。通讯员供图

10年前,他26岁。他在灾区传递的“鸡毛信”,为地震救援提供了极大的信息支撑和决策依据,而在灾区的那90多天也成了他永生难忘的日子。

由于地震核心区的通信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各受灾点的情况不明,所以上级要求李彦坤所在中队分组通过信件的形式给各点送信,并将灾情带回指挥部,在指挥部与各点间来回送信,日夜不停。因信件形式简单、时间要求又紧,所以战士们又管信件叫“鸡毛信”。

“保证完成任务!”受领任务的李彦坤立下军令状,带领官兵3人一组、轮班上阵,日夜不停地在指挥部与各点之间来回送信。由于路上余震不断,为赶时间与死神赛跑,李彦坤与战友们只能翻沟壑、越丛林、趟激流,每一次都历经生死考验。

受灾群众紧紧握着官兵的手,向他们表达感谢。通讯员供图

一次送信途中,李彦坤和战友看到一名老大娘年纪大了,翻过一座陡峭滑坡的山路走不动。他们二话不说,一人接过她的包袱,一人将她背了起来,直到把她送到十几里外的安全地带。当时,李彦坤与两名战友轮流背人,累得气喘吁吁,但他们顾不得累,又立即回头完成送信的任务。

如今,他和战友们当年送的“鸡毛信”已被当地博物馆收藏,经历岁月风霜成了镌刻记忆的物件。虽然信件的具体内容他已记不太清,但那夜以继日登山涉水送信的日子在他脑海里依旧清晰,成了他个人珍藏的回忆。

“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我更有信心做好本职工作。”至于做好工作的法宝,李彦坤概括为八个字:正直,清白,积极,努力。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机动二大队炊事员李彬--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机动二大队炊事员李彬在厨房为官兵烹饪佳肴。通讯员供图

10年前,他22岁。作为亲身参与救援的武警官兵之一,他已记不清救援过多少名伤者,清理过多少次废墟,辗转过多少个村庄,只记得刚去的那几天下着大雨,好像苍天在哭泣。

“我们到达茂县驻扎后,马不停蹄地就开始了救援工作,当时场景很惨烈,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状况。”房屋倒塌,道路不通,这是李彬到达现场后的第一感受。在赶往灾区的路上就体会到了地震的破坏力,但茂县城区的场景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大片房屋变成废墟,道路上满是裂痕和碎石,呼喊救人的声音从未间断。

年5月,在抗震救灾现场,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的官兵正在紧急救援。通讯员供图

争分夺秒,一刻也不停歇。“我们迅速按照上级要求,随中队分组前往受灾点展开救援。”时间就是生命,李彬和战友们按照上级指示很快就赶到了本组对应的救灾点,简单分工后立马铺开救援工作。虽然都戴上了手套等护具,但挖掘废墟很快就把手套磨破,流血划伤成了常事,但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只想着能多救一个就多救一个。

每个人都拼了命似的搬巨石、挖废墟,因为他们知道,里面有生命一直在等待着他们。“我们尽量减少休息时间,希望多救一些人出来。”李彬回忆到,救援经常会持续到凌晨,实在太累了就找个宽阔的地方休息一下,因为余震时常发生,所以大家轮流值班保证安全。

在抗震救灾现场,李彬与当地小朋友交谈,安抚孩子,希望减轻他们因地震带来的伤痛。通讯员供图

那些日子成了他终生难忘的记忆,李彬向记者说到:“经过那次救援,我感觉生命太脆弱了,让我更加懂得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与家人、战友、朋友相处的点点滴滴。”

双胞胎姐妹送给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救援官兵的一封感谢信--

杨金凤和杨金艳姐妹写给该支队官兵的一封感谢信。通讯员供图

“在烈日炎炎下,您们不辞辛劳,义无反顾地帮助我们拆除危房。干了一天,叔叔您们顶着太阳干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叔叔们,我和妹妹一定会努力读书,用我们的成绩来报答您们。”

军民鱼水情,点滴展真爱。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的官兵们一方面积极参与救灾救援,一方面帮助当地居民搭建板房、进行灾后重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样子,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封由双胞胎姐妹杨金凤和杨金艳写的感谢信就是最好的见证,朴实无华的语言里饱含了无限深情。   现在,废墟上修建出新房,孩童们长成了大人,曾经的地震灾区在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面貌、展现出新姿态。10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变,但不变的是武警官兵与人民群众的深深鱼水情,不变的是武警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5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