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战友替他们继续翱翔天空孝敬父母

03:17

邱光华

如果说灾难是人类最持久的记忆,那么,对抗灾难失去的生命,必将在记忆的最深处,永远铭刻。

“5·12”汶川地震十年后,那里的天空,还有雄鹰飞过的痕迹。

5月,成都市烈士陵园内,“邱光华机组”成员的墓前添了许多鲜花。就像蛰伏一冬的树木在春天醒来那样,这些名字总会如期从人们心底苏醒——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年5月31日,他们执行抗震救灾任务驾驶的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机上人员全部牺牲。

家人、战友、朋友和陌生人,陆续来到坟前,把重建的生活讲给他们听。生活里,他们可能会有的模样,如今正在别的人身上发生。

十年后,有战友替他们继续翱翔天空,有战友替他们当儿子孝敬父母,也有战友跟他们一样成了师父,带徒弟时一样先教做人再传技能。

最后一次飞行

通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营区的马路笔直延伸,道路旁挺拔的杨树苍翠葱郁,背后是片空旷的停机坪,景色依旧是10年前的模样。只是,曾在这里驾驶直升机数百次起航、着陆的邱光华,如今只剩照片挂在营区军史馆里。

刘亮多年未向人说道邱光华机组遇难的事,仍旧记得所有细节。年军校毕业后进入某陆航旅,他和另外一个飞行员曾志勇,成为邱光华的“关门弟子”。

年5月12日,地震袭来。“当时离他(邱光华)退休,只差11个月。”透过树林,刘亮的目光停留在宿舍底楼的尽头,那里曾是邱光华的房间。或许朝夕相处的回忆涌上心头,言语间多了感慨,“他完全可以不飞的。”

“但是他主动申请要飞。”师徒的碰面在当天下午,邱光华第一时间赶回来,急着给年轻飞行员做投入抗震救灾前的紧急授课。后来才发现,这次碰面成了震后师徒间唯一次正面交流。

年5月15日下午3时许,英雄飞行员邱光华机组驾驶的号直升机强降北川县城,在废墟中实施抢险救援任务。

一场大战在即,人人准备着奋不顾身。“太忙了,连续十多天,我们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邱光华甩掉可以不飞的“特权”,把震区父母失联的消息压在心底,拿出特级飞行员的实力,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任务。刘亮作为飞行“新人”,在执行运输任务的同时,也在忙着各种抢险救灾事情,营区里官兵的吃住,大多时候只够时间在机场解决。

5月31日,刘亮执行地勤任务,负责安全指挥一架接一架直升机腾空,也数着每一架如期回来。“下午6点过,发现一架直升机失去联系了,没有回来,就是邱光华机组。”失联意味着什么,每个飞行员心里都有谱,但刘亮拒绝猜想,他们经历了什么。

当天中午13时,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对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返航时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段,局部气候突变,直升机遇上了低云大雾和强气流。机上5名机组人员,和转运的10名受伤群众、3名当地民警,全部遇难。

那是邱光华在汶川地震后的第63次飞行,也是生命中最后一次飞行。参与抗震救灾十多天里,他从山区抢运出多个伤员,却把自己永远留在了深坳。

记得师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教过的所有技巧,刘亮却难以复述寻找邱光华机组的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苦苦等待的希望,就像一盏摇曳在风中的烛光,随时可能湮灭,每个人都战战兢兢。

“接到消息说失事飞机找到了,我高兴得差点疯了……可残忍的老天开了一个最可怕的玩笑——那个消息是假的……我呆了,愣了,傻了……爸爸,你在哪儿呢?你是不是在等着他们接你回家……爸爸,我以后会乖乖的听你的话,你快点回来,我等你一起回来过端午节……我和妈妈,等你回来……”这是彼时17岁的女孩儿王爽,曾写在QQ空间里的话。她的爸爸王怀远,长眠在青山。

6月10日,邱光华直升机残骸和逝世人员的遗体在深山峡谷中被找到。时任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邱光华追记一等功,原成都军区给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也追记一等功。

年6月12日,北京举行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上,一位参观者在失事的邱光华机组照片前久久观看,缅怀救灾殉难官兵。

又是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人们却来不及悼念。直到很久以后,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一级军士长芮银超,才得以静下来,想起与邱光华机组人员的亲密交集。

在某陆航旅当兵30年,芮银超是该旅组建以来征入的第一批新兵,兵龄只比营区的年龄小1岁。能够在这里找到的另一个“元老”,就该是邱光华了。“每次换新机型,执行重大任务,我俩都被一起选中。”芮银超记得,4年执行某次重要任务时,他的工作将交给另一个机械师执行,“邱光华坚决不同意,让我上,因为任务容不得半点差错。”合作20年,芮银超清楚邱光华的较真和严谨,这样的态度把他训练成了最出色的飞行员。

“5月31日那天吃了午饭,我和他们坐的同一辆车进场站。”当天,空勤机械师芮银超所在的机组,和邱光华机组同时起飞,前往震区执行不同任务。“没想到,他没有回来…..”

旁人无从知道,最后时刻飞机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找到的黑匣子里,有邱光华最后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命令——“稳住方向,我来操作”。芮银超说,“我就知道,他是个沉着果断的飞行员,临危不乱。”

邱光华。摄于年5月12日

生命的可能

“年周恩来总理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副师职特级飞行员”……如果没有主动请缨“5·12”抗震救灾飞行任务,是年51岁的邱光华,就将带着赫赫荣誉,回到蓝天白云下的故乡,在茂县的羌族旧居里,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他爱花花草草,也注重锻炼身体,总是要我一起锻炼。”忆起邱光华,妻子李弟燕永远抹不去忧伤,在丈夫当初亲口描绘的未来里,该是夫妻俩牵手漫步花园,或者周游四海的样子。

阳光很暖很亮,一如从前的时光。刘亮记得起邱光华的宿舍,爬山虎从二楼栏杆间垂下,卯着劲钻进窗户;门前的枇杷树上,熟透的果实挂满树梢;还有屋角的三角梅吐得正艳,“这些都是从西昌、龙泉山、云南带回来的。”这个羌族汉子装点生活的心思,远不止当初那点。爱家人,爱生活,他本有更多想做的。

王怀远的人生规划里,也有最重要的人。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艰难拉扯大姊妹几人,年老后患上高血压,她的身体状况是王怀远时常牵挂的。年春节前夕,王怀远终于装修好了新买的集资房,正要把乡下的母亲接来过节,却遇上执行抗冰雪救灾任务,接着地震发生……团聚,成了母亲永远等不到的约定。

结婚近20年,妻子李剑冰先是随军,后来又辞去工作全力照顾家庭,王怀远总觉得亏欠太多。“5·12”汶川地震前,他已经勾勒好退休生活,“等退了休,我给女儿当保姆,带孙孙,你多休息休息。”李剑冰说,他还想回四川泸县的老家,种橘子树。不过,王怀远却先休息了。

3年毕业分配到某陆航旅时,“80后”成都小伙儿李月的心里已经装着诗和远方。浩瀚蓝天中有他的向往,“要成为中国新一代知识型的王牌直升机飞行员”,作为营区唯一的硕士飞行员,他藏不住意气风发。城市生活里有李月的潇洒,成都大街小巷的美食都在他脑子里,战友燕鹏曾说,“只有李月的手机号我背下了,周末出去吃饭逛街,必定要问他。”

李月爱摄影,电脑里存满了照片,那时候战友们还不知道该用“文艺范儿”来形容。年春节,他和女友汪玉的8年爱情长跑开出美好结果,两人结婚了。蜜月旅行是新婚夫妻的约定,却同样因为接连的两次救灾任务,计划变成终身食言。

想起陈林,战友念叨最多的,是十年前刚满周岁的女儿,“那个小宝贝,实在太可爱了。”卷卷的头发,白嫩的皮肤,还有胖乎乎的小手,战友的眼睛里,好似装着陈林带不走的父爱。年5月30日中午,出事的前一天,妻子曾婧带女儿来过营区,看望半个多月未见的陈林。这次见面,是曾婧后来宽慰自我的精神寄托,“但愿他没有带着遗憾走。”

十年前张鹏23岁,现在他还是23岁。“平时不太爱说话”,“家在农村,花钱节约”,“山东人”,营区里已经很难找到人,拼凑出足够完整的他。生死驰援那刻,他湮没在忙碌的凤凰山机场,挤在无数搬运物资和转运伤员的年轻战士中,没有人特别记着他。

有没有女朋友?远山东的父母是否知道你一次次飞往灾区?没人来得及问这些,直到飞机失事消息传来,部队清点人员时,大家才知道,那架再也没有回来的直升机上,有个小战士张鹏。

原陆航团管理股管理员高跃很快想起了这个年轻人,还有他一夜之间长大的夜晚。“我想收养一个孤儿。”一天晚上,从震区回来的张鹏突然冒出这句。

高跃哑没当回事:“你个小屁孩儿,你自己还没长大呢!”

“长没长大跟我的年龄没有关系……”句斟字酌的回答,让高跃怔住了。灾难中,这个一脸娃娃像的小伙儿,变样了。

大地满目疮痍,生命戛然而止。本是无限可能的人生,还有各种可期的生活状态,尽数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被定格——义无反顾救援生命的战士,留下英雄的墓碑。

十年后我们成了你

“在这个世界上,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空军首批运-20飞行员、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长冯玮最喜欢的一段台词,恰是李月等人的人生。

年,19岁的冯玮进入空军某飞行学院。那年,同龄的李月和他同批高考招飞,进入相距千里的另一所飞行学院。不同的地方,同样的砺练,两年后冯玮留在空军,李月分到路航,自此同一片蓝天翱翔,但各自经营生活,两人从未有交集。

年9月13日,冯玮叩开成都城北一户人家的门,他和李月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一年的5月,冯玮看到李月的父母,李兆实和肖天春接受采访的视频,画面里,失去孩子的母亲怆然泪下、悲痛绝望。思量一番,他给肖天春写了封认亲信,提出想替“战友”照料两个老人。一周后,肖天春回复冯玮,愿意认这个“儿子”。

认亲前几年,冯玮的部队驻地在老家湖北,孝敬李爸爸和肖妈妈的方式,只能通过隔三差五打电话,时不时寄来土特产实现。年5月,空军在部队遴选首批运-20飞行员,冯玮经过层层选拔考核,成为改装运-20的首批人员。“后来才知道,新的部队驻地在成都。”

命运的偶然,有道不清讲不明的缘分,冯玮就这样来到了李爸爸和肖妈妈的城市。

年4月2日,成都军区陆航某团在成都市烈士陵园为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五位烈士举行骨灰安葬仪式。陈林的母亲在他墓碑前痛哭不已。

同是退役军人家庭,培养出飞行员的家庭,生活点滴的惊人相似,总让冯玮恍惚。由于随时可能出任务,飞行员很难第一时间接听到家里的电话,冯玮和湖北的家人有约定,平日家里不主动打电话,只等他飞行任务的间隙往家里打。初到成都时,他把同样的约定说给李爸爸和肖妈妈听。

“李月也是这样的,我们都习惯了。”肖天春回了这句,不敢再继续说。冯玮清楚,“一说,就哭。”

十年,楼下的梧桐树被替换成新品种,已经长到三层楼高;十年,小区外的马路从双车道变成八车道;十年,退休邻居周末喝茶的地方从北一环到了东三环…..肖天春对儿子李月的思念,却一点儿没变。他们的家,依旧是李月离开时的样子,十年如一日。

冯玮给两个老人的生活带来改变,成为夫妻俩心里多出的牵挂。李兆实曾在原济南军区空军部队服役,对军队装备发展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9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