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沉寂千年的古老村落记理县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19/6010333.html

沉寂千年的古老村落

——记理县桃坪镇古城村

理县桃坪镇古城村是古广柔县县治所在地,是进入理县的门户,也是理县有史以来第一个设置县治所在地的古村落。《华阳国志》记载:“广柔县,郡西百里。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夷人共管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为人所得,则共圆之,云禹神灵佑之”。“广柔”意为大地宽广、物产丰富,古广柔县辖今汶川、理县、茂县、北川及都江堰部分地区。

古城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往来商贾落脚歇店之地,人口虽少,但旅店、商铺、烟馆林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古城有村民30多户余人,以羌族为主,有张、蒲、任三大姓,其远祖辈是清初湖广迁移而来,与当地羌人通婚,相互交流融合,既保留了古羌人的传统习俗,又有显著的汉文化元素。

老古城组村民居住的房屋为石木结构,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平,依山而建,以石砌墙,墙面平直整齐,一排数十家,家家相连。房屋一般分三层,用木梯上下,下层关牲畜,中间住人,上层堆放粮食及杂物,平顶作晒场和休息之所,四周的矮墙角上供有白石。房屋建造时就地取材,不用绘图吊线,全凭石匠高超的技艺和经验,虽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但基本保留了原貌,因灾后重建居民整体搬迁,老石房现已无人居住。

古城人杰地灵,当地人尊师重教,从明朝到清朝有名可考的贡生、文武秀才、进士有18名,状元2名。

现遗存的古迹有太平寺、观音庙、娘娘庙、古城墙、古碉楼、崖墓、水磨坊等。

太平寺

太平寺坐北朝南,门楣上有木质牌匾,楷书题写“太平寺”,前殿正殿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前殿进门约两米处有一用青石板搭盖的水沟,沟口留一取水口,沟内的水从古城沟引出穿寺而过,流经古城村的每家每户,形成一个覆盖全村的地下水网,供居民饮水和农用灌溉。

观音庙

观音庙位于古城村东北边的半山腰上,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而成,建筑面积约20平方米左右。庙中塑有观音娘娘像,两边是金童玉女及两尊站将。观音庙重建后,日常由村里的一位老妇人义务管理此庙,一直香火旺盛。

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观音庙脚下,庙内供奉送子观音娘娘像、豆麻娘娘像、催生娘娘像、接生娘娘像,佛像身高1.5米,均手拿药包、水瓶和碗盏,供生育期妇女求子朝拜。

古柏树

古柏树距今已有1多年历史,树干挺拔粗壮,需4个成年人才能环抱围住,枝叶茂密厚实,当地人从不随便砍折枝丫,每到秋季会在树下捡一些枯枝干桠拿回家熏烟驱邪。

古城墙

古城墙位于老古城东面,紧挨寨子而建,自上而下成一条直线,主要对村寨起防御保护的作用。现田间有一段城墙遗迹,约长60米、高4米、宽2米。年,村民在城墙取土挖出近百斤铸有“秦半两”字样的古铜币,由此推断城墙最迟为秦朝修建。

古碉楼

古碉楼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有本地土著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古城原有碉楼4座,均为四角碉,用石片和黄泥砌就,位于寨子中部,自上而下成直线排列,与城墙平行,战时用来抵御外敌、瞭望放哨,和平时用以储存粮食柴草。现存3座碉楼都在村民家中,作存储物品之用。

水磨房

水磨房古城原有2座水磨房,位于老柏树侧。旧时,村里人去磨面,都会给磨主人留下半瓢麸子面或白面作为酬劳,故当地人戏言:“家中有个团团转,犹如做知县"。后电磨房替代了水磨坊,水磨坊因年久失修而垮塌。

崖墓

古城村发现崖墓2处,位于老古城古碉旁的山坡上,墓室出土有双耳陶罐、竹签书、铜器、铜钱等文物,墓主人绸缎衣物的残余还依稀可见。7年5月21日,理县人民政府将这2处崖墓列为理县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志中阿坝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7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