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国人目光集体投向一座城,这里的名字叫汶川。
汶川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江上游,古因汶水得名。年“”汶川特大地震,这里遭受巨大损失,死亡人,失踪人,受伤人,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
十四年时间里,10万汶川人站在平方公里土地上,面对千年不遇特大自然灾害,忍受着痛失家园至亲的巨大悲痛,在灾难中接受洗礼、在关爱中凝结真情,一座向上向善、无忧新生的新汶川,正以秀外慧中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
十四年弹指一挥间,很多事并非不曾想起,而是从未忘记。
忘不了坚强的汶川。“5·12”地震之后,汶川人临危不惧、守望相助,在灾难中沉着、在大爱中感恩,与驰援灾区的抢险救援力量配合协同,冒着余震威胁,转移滞留外来人员和游客2万多人,从废墟中救出人。
忘不了坚挺的汶川。汶川人震后第2天解决县城4万多人的应急供水,3天内恢复应急通信,5天内恢复县城部分乡镇应急供电,7天内打通汶川至马尔康、茂县的应急通道,3个月恢复都汶路应急生命通道。
忘不了坚韧的汶川。面对次生灾害频繁,汶川各地设立紧急救护点,收治伤员6万多人次。特别历时三个月,辗转数千里,圆满完成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成建制的异地和板房过渡复课任务。全县83所中小学余名师生如期在广东、山东、山西、北京、福建和省内11个市区县异地复课。
现在的汶川,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现在汶川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四川省51个少数民族县前列,近5年4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殊荣。
现在汶川品牌持续发出“三束光”,也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标注的家国情怀之光,大禹精神、古羌文化标注的历史文化之光,熊猫家园标注的生态文明之光,重塑历史上的“无忧城”风采。
“震中汶川”的家国情怀永在。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汶川以最新的规划理念、最新的建筑技术,把映秀镇建设成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抗震建筑示范点。这里不仅有全国首座数字化“5·12”抗震救灾纪念馆,还有牛圈沟震源点、堰塞湖、漩口中学、天崩石、白花大桥遗迹等系列景点,映秀已成为世界地震遗址名镇。
“羌绣之乡”的文化招牌不倒。汶川是全国最大的羌民族集中聚居区之一,羌族占总人口39.5%,县南部明、清时期曾为藏区瓦寺宣慰司辖地。萝卜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萝卜寨也是现今中国羌族人口最多,建筑最密集、最大、最古老的村寨,巨大的建筑群落所形成的巷道尤如远古的街市。
“熊猫家园”的生态环境复位。汶川是高原山区和资源富区,有“川西锁钥”之称,拥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草坡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殊荣,大熊猫被列入阿坝州九大品牌。
汶川是四川历史上的无忧城,这里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珍稀的奇花异兽,梦幻的流云霞光,构成了生机盎然的原生画卷。疫情三年来,汶川全力守护无忧净土,全面推出“汶川AI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全县无一病例发生,全面展示了无忧地·慢生活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