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博有个约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走近神秘的古蜀国/7/19-9/19邀你来看展!三星堆文化最具标识特征的器物之一——商代纵目青铜面像局部(图/范立)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期/7/19-9/19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主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参展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雅安市博物馆、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青川县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一段小视频,感受下古蜀国的神秘↓02:33(视频/川博出品)两段文字,述说“古蜀文明”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数个冲积扇重叠连缀而形成的冲积扇平原。这里群山环抱,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降雨充沛,土壤肥沃,河渠纵横,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中重要且瑰异的一支——古蜀文明。古蜀文明,是以族属命名的古代文明。它的源头目前在岷江上游已发现端倪,可能即反映了蚕丛氏源于岷山的传说。至新石器时期,成都平原上繁荣的宝墩文化已初现文明的曙光。进入文明时期后,古蜀文明历经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青羊宫文化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在公元前年秦并巴蜀这一历史事件后正式终结,并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等一系列开发项目的推行,全面融入华夏文明的版图。本次展览展什么?本次展览名为”古蜀华章“,主要通过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青羊宫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勾勒出古蜀文明华美的篇章,揭示其在华夏文明生成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展览架构序章自然造物第一章伴月三星:三星堆文化时期1.1族群1.2权力1.3信仰1.4礼仪1.5陶器1.6交流第二章金沙光芒:十二桥文化时期2.1族群2.2权力2.3信仰2.4礼仪2.5陶器2.6交流第三章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3.1开明王气3.2巴蜀交融3.3闭而不塞尾章水润天府看点展品剧透商代·纵目青铜面像高66厘米,宽厘米,厚85厘米年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方脸、宽颐、臣字形眼,双耳巨大、瞳孔纵出,这件硕大的青铜面像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标识特征的器物之一。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人的先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三星堆的这件纵目面像,应当是古蜀人对先王传说的朦胧记忆,是古蜀人用以祭拜或供奉的神像。晚商至西周·金面具高3.6厘米,宽4.9厘米,厚0.03厘米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这件黄金面具体量微小,大体上与金沙发现的青铜小立人、青铜头像可以匹配。十二桥文化时期,尽管古蜀人铸制的青铜人像或头像体量大不如前,但以金箔覆面的传统有很深的文化传承。与三星堆金面具菱形眼廓不同,这件面具的眼廓呈椭圆形,事实上也暗示了权力中心族群的变化。战国·虎纹青铜戈长25.3厘米,胡长8厘米,阑长13.6厘米郫县红光公社独柏村出土四川博物院藏这件青铜戈带有中原地区青铜戈的造型特征,装饰纹样却以虎纹为主,胡部与援脊下部也铸有巴蜀符号,是巴蜀式戈的代表装饰。其精绝之处在于正面的援脊上部有一行巴蜀符号的刻铭,带有很强烈的文字意味。《蜀王本纪》称蜀人“不晓文字”,但从这行巴蜀符号来看,应不同于胡部的浮雕象形符号,也不同于援脊下部的浮雕抽象符号,可能是未能破解的文字。布展剧透(摄影/范立)(摄影/杨曼)更多剧透配合此次展览,还将举办:1.国博讲堂;2.公共教育体验活动——《不“纸”是青铜器》聆听和参与方式,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