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距离成都20公里左右的广汉,以前有三个大土堆。起初附近的人们并没有在意,直到年的某一天,一个农民在土堆的附近淘沟时,一锄头下去,哦哟,发现了一坑玉器。命运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
随着考古人员的不断发掘,规模不断变大,这三个土堆似乎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遗址。因为这三个土堆从地图上看,像是一条线上的三颗星星,所以就把这里叫做三星堆。
现在我们知道三星堆遗址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周,上下延续近年。从时间上来看,三星堆遗址似乎与古蜀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星堆青铜像(图源自网络,侵权删)
前面我们提到了蚕丛,他与蜀山氏有什么关系?莫慌,我们慢慢来梳理一下。在蜀山并以饲养桑蚕为业的蜀山氏。后来,由于黄帝元妃嫘祖入蜀、教民养蚕。
蜀山氏学到了更加先进的养蚕技术,便从桑蚕逐渐转化成以饲养家蚕的蚕丛氏。蚕丛氏继承了蜀,称为蜀王,古蜀历史上的早期蜀族就在蚕丛氏的基础上形成了。
那蚕丛氏与三星堆文明的联系究竟是什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别的考古事件吧。
年以来,在成都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大邑盐店、高山等,都相继发现了许多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古城址。
龙山时代简单点说就是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所以这些遗址时间是早于大部分三星堆遗址(不包括三星堆遗址一期)的。并且以新津宝墩的遗址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因此被称为宝墩文化。
宝墩古城遗址建筑基址(图源自网络,侵权删)
专家对宝墩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成都平原的文明起源和社会复杂化进程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虽然宝墩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明,但它预示着文明时代的即将到来。宝墩文化孕育出了灿烂的古蜀文明,而古蜀文明则开创了辉煌的四川文明史。
时间来到古蜀文明的起源时代,这时的古蜀地区出现了三代蜀王——蚕丛、柏濩以及鱼凫。三代蜀王的故事因为年湮代远,现存的文献又充满着神秘色彩,因此才有李白那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蜀王本纪》里有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但是,我们根据出土的遗址,挖掘出的相关线索来看,三代蜀王不是我们想象认为的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的国家,甚至不是一脉相承的单一族群。
三代蜀王的族群来源不一,是互有区别的族群。实际上古蜀族是一个复合型的民族。
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蜀王之名并不是一个人的姓名,不论蚕丛、柏濩还是鱼凫,三个名称分别是三个族系的名称,作为领头人的“蜀王”他们是有自己的名字,但成为领头人后,便继承了蚕丛、柏濩或者鱼凫。看过动画《bleach》吧,里面有个角色叫剑八,剑八这个名字是可以继承的称号,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因此“三代各数百岁”让人觉得神话色彩浓重,一个人的寿命怎么可能有几百岁?更何况还是史前文明时期的人。所以在文章里笔者一直用蚕丛氏来表述。
(图源自网络,侵权删)
我们再来看看三代蜀王的故事:蚕丛氏进入成都平原的年代早于商朝,与夏代相当。
在岷江上游的茂县营盘山和沙乌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既有当地土著文化特点,又有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有着某种关系。再回到开头我们所梳理的蜀山氏和蚕丛氏,追根溯源,应该是和两者的先民有关。
这可不得了,说明了蚕丛氏的年代是早于商代。李白不知道蚕丛所处的年代和时间,现在我们帮忙梳理清楚了,蚕丛及鱼凫,开国可知晓!
至于柏濩,历代史籍都无从考证。但是我们从三星堆中可探知一二。三星堆遗址第一、二期之间有明显的变化,可第二期和第三期没有区别,一脉相承,属于鱼凫氏统治时期的文化遗址。如果按照古籍中记载的那样三代的顺序,那么在第一期中可能会包含有柏濩的文化遗存。
鱼凫是三代蜀王的最后一代,也是古蜀王国的统一者。《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说:“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湔山就是现在彭州龙门山腹地。这也说明了成都平原是鱼凫氏活动的中心区域所在地。
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神鸟或为鱼凫(图源自网络,侵权删)
所以三代蜀王来源不同,他们进入成都平原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他们不是统一的族群,不能将其混为一谈。三代蜀王,在经历了迁徙,争斗,融合,才逐渐形成古蜀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古蜀国。
那么强大的古蜀国与中原夏商朝代有什么联系?贸易的往来、文化的交流,甚至是战争的交织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