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在四川,新年还能这么过川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30多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新年。四川作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省,每年的少数民族春节更是举办得多姿多彩。

彝族新年

彝族新年在众多少数民族新年中,庆祝的规模可以说是数一数二了。在年,彝族新年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在四川凉山的大部分彝族地区,过新年的单位一般是以自然村寨为集体。新年的日期则是由族里通晓天文历法的长者推算决定,通常会选择农历十月内的日子,具体日期还需要根据彝历进行计算,属猴、虎的日子最佳。

和许多民族的新年一样,彝族新年要过3天。在彝语中,第一天称为“库施”、第二天称为“多博”、第三条为“博基”。

民以食为天,新年第一天,最重要的当然是吃吃吃了。在彝族新年的第一天,全族基都会为这第一顿年饭而忙碌。早上宰猪、傍晚祭祖、晚上吃年饭。

这年饭可就有来头了,坨坨肉、荞粑、大米饭,样样都是精品。用彝族谚语来说,“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结婚三天没有说错的”。

新年第二天,可以说是姑娘小伙们最期待的一天了。清早,姑娘和小伙们不声不响的背着水桶到河边、泉边去背水,或者去别人地里“偷”些青菜、圆根回来,在途中碰到了相识的人也要装作看不见、听不见。按照民间的说法,在新年第二天将一些水、菜悄悄“偷”进屋里,象征着这新的一年财源不断。这样有趣的“反向”习俗可还行?

新年的第三天在彝语称为“博基”,“博”义为“走、归”;“基”义为“款待”。意思是祖宗们回来和儿孙后代过完了年,这一天该送祖宗回去了。送走了祖先,人们带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对祖先们的依恋惜别之情,送走了一个年节。

其实啊,只要日子过好,天天都开心得像过年。虽然彝族新年已经过去,在这里川川子还是要对彝族小伙伴们说一声:“库石木萨,紫玛格尼!”

羌族新年

羌年,在羌语中也称为“日麦节”、“日美吉”。在四川,19万羌族人民在这里栖息。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北川等地。每逢农历十月初一,羌族最隆重的节日总会带来无限欢乐。

羌年的庆祝活动主要分为“还愿敬神”和“吃筵席”两个部分。农历十月初一前,整个羌寨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外的羌族人纷纷赶回家庆祝节日。在“还原敬神”的仪式中,许多羌族人们会身着民族服装,在广场上集体祭礼,以祝祭降福、禳灾庆吉;同时各家各户还要各自祭祀礼拜祖先,祈求福运降临。

往往在祭拜结束后,年轻人们的主场就来了——吃团圆饭、喝咂酒、跳最具羌族的特色团圆群舞锅庄。而且这咂酒啊,必须要由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者尊贵的客人开坛。

羌族新年期间,无论你到哪家做客,主人都会摆上肥而不腻、香滑可口的猪膘肉和洋芋糍粑款待客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和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羌族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藏族新年

藏历一月一日,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新年。虽然藏历和农历的算法不同,但是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相重合的现象却会经常出现,这两者间一般会有四种情况:二者完全重合、二者相差一天、二者相差一个月或者相差一个月零一天。

在两种日历的新年重合的时候,那才真正是藏族人民的双节同庆。

藏历新年前的十二月二十九之夜称为“古突之夜”。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会精心摆放神龛供品,将家里布置得新年气氛满满。晚饭时间,全家老小围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

那么何为“古突”呢?

古突是用面疙瘩、羊肉、人参果熬成的稀饭,好玩的是面疙瘩里会包有不同的物品,就像人们在元宵里包硬币一样。面疙瘩里会包有辣椒、羊毛、木炭等等,吃到不同的东西代表着新一年的运势。每到这个阶段,藏族家庭里都会热闹起来,互相分享着彼此的好运。

随后,全家会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并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放进糌粑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同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其实啊,藏族人民从藏历的十二月就会开始准备新年了。每逢藏历新年,家家户户挂经幡、换香布、摆切玛,街上张灯结彩。藏民们也准备好了青稞酒,炸油果、切玛制酥油奶糕相互拜年,耳边回响着一声声亲切的“扎西德勒”。

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年,在他们的心里,团圆就是最好的礼物。有机会的话,带上小伙伴一起去过一次少数民族新年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5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