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非遗传习所8岁羌魂守护千年

治疗白癜风那里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李婷)“树上喜鹊闹喳喳,贵客要来我的家。”“五一”小长假的每天早晨,阿坝州茂县中国古羌城大门都会在羌红的铺陈下缓缓拉开。当地羌族居民围圈跳着莎朗舞,用古老的“开城仪式”迎接着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并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羌魂》。

羌寨碉楼、莎朗醉酒、白石取火、二牛抬杠,歌舞剧《羌魂》全景展示古羌灿烂历史文化,让不少外地游客感叹:原来高山之巅、白云深处还有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民族。#SplitPageHere#

“抢救”古羌文明,9项非遗入剧

羊皮鼓有节奏的敲打声带出祭祀队伍,白石取火后司仪挥动着手上的铃铛,空气中漂浮着青烟的味道,羌族少女扭动着胯部一字排开……舞剧《羌魂》分为“序、祭、耕、韵、情”5个章节,以羌民族古老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为背景,把羌族传统祭祀仪式、婚礼习俗、娱乐竞技等搬上舞台。

舞剧《羌魂》的最大特色,就是把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包”穿插进这些章节之中。其中包括瓦尔俄足节、羌笛、羊皮鼓舞、羌绣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莎朗舞等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集中展示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羌年”。

如何把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极强的羌族非遗以舞台形式呈现,而又不失羌文化“原味”?《羌魂》艺术统筹杨莉并没有“照搬”。比如传统的莎朗舞是羌族人平时劳作间隙、休闲娱乐的圆圈群舞,比较强调人群参与度,因此舞蹈动作较为简单随意。搬上舞台后的莎朗舞,保留了羌族舞蹈热情粗犷的风格,但更注重羌族少女腰部和胯部的动作,队形在圆圈基础上更小巧多变,并集合舞美灯光,让少女腰间的羌绣服饰闪闪发光,舞姿中多了一份柔美的摇曳多姿。再如《羌魂》中的肩铃舞,则取自羌族男女服饰中的铃铛,演员甩动双肩带动铃铛在空中飞速旋转,铃铛跟随音乐节奏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把“装饰性配件”赋予了“舞蹈功用”。

热闹表演场面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羌文化抢救”的故事。年,“”汶川特大地震使丰富的羌文化资源遭受重创,不少非遗传承人因地震去世或受伤,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威胁。为了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四川一批一线艺术工作者,联合羌族本地艺术者共同采风创排,聚集数百名当地羌族老百姓,历时两年创作而成《羌魂》。#SplitPageHere#

巡演8年,“拖家带口”走南闯北

年4月首演至今,《羌魂》先后4次参与央视节目录制,成为展示、继承、传播羌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还前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最近3年间,茂县羌族歌舞团带着《羌魂》,在各地演出达余场,年平均观看人次超10万。

有意思的是,《羌魂》团队年龄最小的演员只有16岁,最大的已过60岁,其中7位是非遗传承人。这种“有老有小,拖家带口”的演出阵容,自然不符合传统的“专业艺术院团”标配。“《羌魂》并不是一场舞剧、几首歌、几个场景而已,它是一个‘非遗传习所’,里面蕴藏着活态的羌文化样本,把老百姓请上舞台,意在传承。”《羌魂》导演汪斌认为。

在这部剧里,普通老百姓和专业演员进行搭档,老一辈非遗传承人领着“90后”非遗传承人学手艺。比如剧中《姜德里学》等羌族多声部的演唱则由普通百姓完成,由于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老百姓干完农活后,就一个个带着对方唱歌,一遍遍记住歌词。“通过排练我才知道,原来爷爷奶奶年轻时跳的舞、唱的歌,是这么美。”21岁的羌族演员陈茂黎说,因为有了《羌魂》,才让他们去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甚至更远的地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羌族姑娘,能带着自己的文化走南闯北,骄傲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是她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渐渐地,她也发现身边的朋友,在逢年过节越来越喜欢穿羌族传统服饰,不少羌族老百姓带着自己的手艺进行文创开发,走进校园、走向市场,洋溢着自然而然的自信。

“8年了,虽然《羌魂》的演员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希望《羌魂》会带着我们羌族千年的文化之魂,一直演下去。”《羌魂》多声部歌手蔡英娜孜说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1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