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一人一车一狗狗中国行自驾游的第75天。
今天我在松潘县城的松州古城中,逗留和休整了一天。
松潘古城,又名松州古城,是历史上著名的边陲重镇,这里被称作“川西门户”,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城的主体。
如今在松州古城,可以看到修复的非常好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
今天,我首先来到了松州古城北城门,古称“镇羌门”,这是松州古城的进口,城门口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雕像非常醒目。
其实,我最早了解松州这座古城,就是来自于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
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时,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20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令史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战,唐军大胜。
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古老的城墙,留下的古迹还依稀可辨。
松州古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修复得都比较完好。
这是古城东城门。
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阴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年)置松州,明朝洪武12年(公元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合并为松潘卫,松潘之名兹始。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
这是古城的东城门,又名觐阳门。
从北城门沿着古城商业街直走,就可以到达南城门。
我在松州古城寻寻觅觅,想找到红军当年在这里战斗过的蛛丝马迹,由于没有任何指示标志,只能自己寻找和猜测。
松潘,红军冥思苦想想要占领而未能占领的地方,它卡住了红军长征走松甘大道的咽喉,在长征史上,这里简直是一个“麻烦”之地。
在两河口会议期间,中革军委于年6月26日发布了《松潘战役计划》,集红一、红四方面军合力要拿下松潘。
7月19日,中革军委制定了《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重新调整了进攻松潘的兵力部署。
7月31日,在毛尔盖期间,中共中央终于作出了撤销《松潘战役计划》的决定。
因为胡宗南集结在松潘地区的主力部队,包括:胡宗南本人亲率的第一师、武成仁的四十九师、陈佩之的六十师、杨步飞的六十一师,另外还有王耀武和廖昂的两个旅。国民党的师级编制规模不逊于红军的军级编制规模,装备更是比红军精良的多,而且有坚固的城池据守。
分析下来,攻占松潘的不利因素太多:
一、胡宗南是国民党军嫡系,资源充分,他比红四方面军先到松潘,先后调集了28个团的兵力,对此,红一、红四方面军合力也不占优势。
二、胡宗南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不与红军打运动战、野战,导致红军发挥不了特长,红军到达松潘时,已经没有了攻坚的重武器,在松潘打阵地战,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在国、共双方都极度缺粮的情况下,红军只能在贫瘠的藏区一点点筹集来解决温饱问题,而胡宗南却可以从四川其他富庶的区域,调集粮草,速度远快于红军。
四、除了松潘的国民党正规军之外,南边还有大量的川军,达到80个团,向红军挤压过来,导致红军有后顾之忧,无法全力攻打松潘之敌。
五、松潘地区当地民风彪悍,又受到国民党蛊惑宣传,红军在这里缺乏群众基础。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前,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一直就没有放弃攻占松潘。到年7月下旬,胡宗南部已经巩固了松潘防务,红四方面军曾一度进占至松潘附近的东胜堡,却无力拿下松潘城。红四方面军又在塔子山与敌人展开激战,试图打开往北的通道,尽管这场战斗规模不大,但是红军死亡约一百人,半数是女兵。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也对松潘方向展开过攻击,但是敌人兵力集中,凭险固守,红军装备太差,不论正面进攻还是迂回突击,均难以奏效。
没办法,此路不同,只能另辟北进的通道。
当年红军没有控制这么便利的“松潘到甘肃”的通道,却只能冒死翻越气候无常的雪山、跋涉渺无人烟的草地,数万红军将士没有战死在即将到达的抗日沙场上,却长眠在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之中,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红四方面军进攻松潘投入的部队有:四军28团,30军团,31军团,九军73团和75团。这些部队分别从平武、江油、茂县出发,但都无功而返。
夺取松潘的战斗,是长征期间不多见的大规模、长时间的血战,又是在最恶劣环境中的一场超级险恶战,双方都伤亡巨大,胡宗南部损失巨大,红军亦有数千人阵亡。
我到达南城门,看到了城墙上遍布的弹孔,这些遗迹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遗留下来的,不知道和红军当年攻占松潘战斗有没有关系,到底是什么战斗遗留下来的,这些我都也无从考证。
我曾经游历过祖国不少的古城,但是像松州古城的西城门这样,高高扼守在山上,还是很少见识到的。
古松桥。
松州城里,藏、羌、回、汉各民族长期居住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松州特有的地方风情和民族文化。
从古城的北城门到南城门,正好步行穿过古城商业街,古城不大、步行街也不长,漫步其中很休闲。
这里的建筑以回汉建筑风格为主,色彩艳丽,注重细部装饰,充满了异域风情。
古城内的各种雕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桃李之年,在松潘高屯子羁留年许,留下不少凄婉诗句。
薛涛离开松潘时,将当地的山花带往成都,培育出小叶杜鹃,虞美人等备受蜀人喜爱的花卉。
松州茶马互市,始于唐宋,是西北边陲藏羌回汉民族与汉区最大的物资交易市场和商品集散地。
最盛时有:“人烟稠密,商贯辐辏,西陲一大都会”之称。
千百年来,茶马互市不但带来了边城的经济繁荣,也使各民族间的情感、文化得以交融。
东城门前有一块古城墙碑,碑后可以看到松州古城墙的原貌。
现在的松州古城,从北城门到东城门的古城墙段,已经修复完成,可以登上城墙游览,门票每人30元。
登上城墙上的北城门,可以把其他三座城门一收眼底。
俯瞰古城热闹的商业街。
沿着城墙上的“汉唐边塞诗长廊”,往东城门走去。
边塞诗是以边关战事、大漠风情为题材的诗歌,初始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至唐代以来,边塞诗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千秋传颂的经典名作。
杜甫、李商隐、范成大、汤显祖等历史名家都曾留驻松州,并留下了余香百世的旷世诗篇。
汉高祖刘邦。
项羽。
边塞诗长廊涵盖了秦汉至唐代著名的大英雄、大文豪所写的边塞诗,把博大的、充满悲凉豪气的英雄情怀与松洲的烽火城墙镶嵌在一起,以雕塑音画长廊的景观形态,供游客赏析感怀。
“诗仙”李白。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
城墙上的东城门。
松州古城的茶马互市,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唐朝初具规模、宋代成熟,是中原封建王朝与西部吐蕃、大理等国,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的贸易往来,是最早川、甘、青三省的贸易集散地,也有填不满般不空之说,由于内地年年征战,缺少马匹和牛羊,他们就把茶和盐带到这里来,进行交换,随之后来交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所以古松州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
欢迎大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