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晶报」
●案例点击:《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首发时间:年5月13日
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的特大地震突如其来。
地震牵动着深圳人民的心。晶报先后派出十多名记者前往灾区采访,每天推出不少于12个版的“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通过前方记者的笔触和镜头,让深圳人民和灾区人民联系更加紧密,以媒体特有的力量展现出深圳的大爱。
采访手记
挺进灾区晶报记者不畏艰险
地震灾难发生后,晶报编委会立即派记者前往灾区采访。焦点新闻部记者张国防和摄影部记者成江主动请缨,于5月12日下午5时20分时抵达深圳机场,但由于成都双流机场封闭,前方现场复杂,记者只好返回待命。
5月13日,报社再次派出记者前往四川采访,并让熟悉四川情况的记者岳进加入首批采访团队。由于当天没有从深圳直飞成都的机票,他们5月14日零时抵达重庆后,凌晨4时就赶到成都,随即进入北川。记者在汶川、北川、绵阳、绵竹和都江堰采写的报道陆续刊发出来。
随后,晶报再次派记者前往震区采访:焦点新闻部记者李果、摄影部主任贾玉川前往灾区增援;摄影记者高雷、轩慧跟随武警边防医疗队深入救援一线。第二批采访队伍搭乘5月16日凌晨的飞机,抵达双流机场后,立即投入紧张的采访报道中。
接下来,马骥远、刘显东、温文锋、吴建升、邹玮、邓妍……一批又一批的晶报人不惧艰难险阻,奔赴抗震救灾报道第一线。
真实记录
晶报人一直在现场
在道路阻断的情况下,记者们徒步翻山越岭,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北川、绵阳、绵竹和都江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北川上方的堰塞湖濒临决堤,只有晶报等媒体的记者与救援队在坚守,直到救出被埋多个小时的熊继才之后才撤离;冒着随时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晶报记者徒步10多个小时赶往震中映秀镇;为了拍摄在映秀小学废墟救援的情况,晶报记者冒着山洪暴发的危险在暴雨中彻夜守候;5月18日凌晨1时20分江油6.0级余震,前线记者夺门而出在广场上写稿到天亮……
进入灾区采访时,记者们常常泪湿双眼。眼见的都是断壁残垣和生离死别:父亲背着死去的孩子回家;父母双亡,年仅十岁的姐姐安抚怀中的妹妹“爸妈会回来的”;坍塌的教室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前线记者含着泪水采访,发回一篇篇真实、感人的报道。《晶报记者废墟中发现幸存者,被埋超过小时后获救》《尖兵急行90公里救援茂县》《晶报记者再进北川》《天灾中爱的一课》等报道,让读者及时了解抗震救灾的真实场景。
晶报前线记者的文字中呈现出生命顽强的意志、众志成城的力量,镜头里记录了满眼疮痍的震后灾情,以及艰难英勇的抗震救援行动。
汇流成海
展现晶报社会担当
《紧急呼吁:饮用水食物帐篷药品送灾区》《“帐篷和粮食缺口很大”》等晶报记者从前线发回来的报道,助力掀起深圳市民援助灾区的热潮。
5月14日当天,晶报就与深圳市关爱办共同发起“地震无情·深在震区废墟上见证生命的奇迹圳有爱·捐款赈灾大行动”。短短半个月时间,爱心账号就收到余笔捐款,总额万余元。
5月27日,根据前线记者提供的信息,载着20多吨棉被、衣服、食物和药物的爱心车队抵达什邡。5月31日,“爱向汶川——‘5·12’大地震诗歌朗诵会”和《汶川——“5·12”诗抄》诗集首发式及义卖活动,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首批特派记者在现场与深圳市民敞开心扉。当年10月,深圳市关爱办、晶报社联合在甘肃陇南市推出了为期三年的“晶报读者陇南助学行动”,资助陇南灾区名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一学子,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
……
在大灾大难面前,晶报人心怀敬畏,但从不畏惧。正如晶报年5月21日特别策划《亲爱的母亲》的开篇语所写:不用丝毫的酝酿和精心的布局,千万次和母亲的告别,我们都随意而平常。但这一次,这一次的告别是这样难忘!难忘到令万物窒息……我们的文字是如此地平常,但我们用比朝阳更喷薄的真情,来进行我们的工作,来歌颂伟大的——我们亲爱的母亲(祖国)!
作者:李果
时任晶报焦点新闻部记者
现系晶报人居生活部主任-08-:00:00:0李果不畏艰险展现媒体的责任和担当/enpproperty-08-:00:00:0李果content_.html1不畏艰险展现媒体的责任和担当/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