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9月24日电(王波)“这个叫果蔬套种,是传统林下经济的升级版。县上农业专家说一亩地可以产出4万元,起初连我都怀疑,但现在看来,这可能还只是个保守的数值。”谈起土地上的事,阿坝州茂县赤不苏镇赤不苏村党总支书记王成龙很兴奋。
9月23日,第三届茂县李文旅节赤不苏古羌传统采摘仪式在该镇赤不苏村举行。这几天,王成龙一边忙着举办活动,一边组织村民对去年和前年种下的新品种苹果树进行“修枝疏果”,以确保两三年后这片果树林的产量实现大丰收。
对新栽种的果树进行“修枝疏果”,是现代科技农业种植的惯用手法,其目的在于,避免正值发育期的果树枝叶太盛、挂果太多,阻止长成“少年老成”树,影响后期果树的生长和产出效益。“这次种的苹果品种很好,一年就挂果,我们不舍得摘,专家些(们)就到地里监督我们必须摘一些。”王成龙说,现在村民都懂了,现在舍得摘掉一些,将来丰果期才能达到亩产斤以上。
“这种苹果亩产实际上可以达到斤到斤,但稳妥起见,我们对村民会少说一些。这些年,我们到全国各地去寻找最优质高产的果树种子,但拿回来后,我们还要经过复杂的种场实验,主要看在我们这里宜不宜种,有时仅一个品种,我们就要种上十几小块地来试验。茂县各乡镇地理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各不相同,我们又分片区搞试种,就怕出现水土不服。”茂县科技农业和畜牧局局长周顺友如是说。
靠着这样的思路,在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一批专家的全面介入下,茂县于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新型脆李,实现了农业产出从亩产数百上千元到上万元的重大转变,10万羌山农民人均从李产业中年增收元以上。
赤不苏村地处高山峡谷、土地稀少,平均每个村民仅有0.84亩地,是高原上人均耕地最少的村之一。这些年,赤不苏村多亩耕地中,多亩种了茂县李,此时再让大家用余下不多的土地来试种新苹果树,很多村民并不接受。年,赤不苏村几百个村民,最后答应试种新品种苹果树的只有村干部王成龙和另一个叫杨卫刚的村民。
杨卫刚去年创造了奇迹,并彻底改变了全村乃至全镇乡亲们的看法。年,他利用房前屋后的1亩多地,率先种下了新苹果树,又在果树之间套种了名贵中药材虫楼。杨卫刚在种植过程中,严格遵循了生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优品培育标准,每一个流程都一丝不苟,种出的苹果不仅果实大,而且口味佳,并且产量还高。
科技连通偏远的农村,杨卫刚善于利用网络来宣传他的新苹果种植。通过抖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