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飞星传情,
片片纤云弄巧,
脉脉月华如练,
悠悠又见鹊桥。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总是含蓄而内敛。但在七夕这一天,通过一双巧手,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一道道风味佳肴,辅以酱香浓郁的红花郎酒,用自己的方式,传达内心的爱意与温情,已成为这个民族延续至今的默契。
七夕,是属于中国人的情人节。值此佳节,《红花郎·好味知时节》第三期将带大家走进属于华夏儿女的情感世界,在人间烟火处,共赴一场中国式浪漫!
姻缘·巧果祈福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说到浪漫,不得不提那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开放包容的血脉基因,共同编织出这座城市的浪漫情怀。
在这个以爱为名的七夕,成都儿女最好的浪漫就是举办一场独一无二婚礼。节目组来到锦江宾馆的卢浮花园,餐桌上摆放着来自赤水河左岸的红花郎,给即将到来的婚礼增添一份喜色。新娘的母亲正精心挑选着婚宴的菜式,那些亲手张罗的“巧果”是她送给女儿的礼物。
什么是“巧果”?
在过去,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一种传统小吃。人们制作形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一生幸福,这种点心就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这枚小小的“巧果”,承载了亲人的祝福与期许,化为一座连通美好的无形之“桥”,穿越古今,心意相承。
愿景·咂酒承礼
当牛郎织女成为动人的传说,世间有情人谁不想与子成说,地久天长?
在茂县的古羌城,年轻的尔玛也悄悄种下了一个关于爱的心愿。多年以后,再逢七夕,她已经成为最美的新娘。
与现代婚礼不同的是,羌族儿女的婚礼仪式从前一晚的花夜就拉开序幕了,花夜是羌族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也是为新人举办的庆祝晚会,咂酒的开坛仪式更是花夜上的重头戏。
由当地上等青稞、小麦或玉米酿造而成的咂酒,经过高温山泉水的浸泡,成为香味四溢的佳酿。在婚宴上以咂酒敬长,是羌族儿女恪守至今的礼仪。
圣山白云,三里红毯,十里红妆。姑娘挽起她心爱的少年郎,缓缓走向婚姻的殿堂,也不知今晚,他们能否遇见心心念念的银河鹊桥?
相守·洋芋为证
白云深处,四季轮转。以爱之名,共度余生。
都说相爱容易,相守更难。茂县年过七旬的羌族老人,已经携手走过了近六十个春秋。七夕,是他们初见之日,也是他们定情之时。
一见钟情,互生欢喜。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爱情,就是如此简单而纯粹,如红花郎一般醇香绵长。跟随节目组一起,看看洋芋如何成为爱情的见证。
七夕节前后正是茂县的高山洋芋陆续成熟的时节,这种生长于川西群山之中的平常食材,却是羌家人最熟悉的美味。心上人一点一点锤打出来的洋芋糍粑,香糯筋道,宛如老俩口的爱情,历经风雨而依旧坚韧。
从年少到迟暮,从青丝到白发,在艰难的岁月里甘苦与共,在平实的日子里相守一生。
这就是亘古不变的中国式浪漫。
掬一捧银河水,让爱意流淌;
走一回鹊桥路,让相思绵长。
一枚小小巧果,一道简单菜肴,一杯醇香红花郎,盛满了生活的烟火滋味,串起了人间的温暖情意。
七夕的浪漫,渗透在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里,浸润在共赴白首的一生一世中。那些浓缩在节日里的味道和记忆,就是中华儿女最动听的情话。
岁月轮转,古今相继,人间真情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国红,中国节。
愿以此间滋味,邀卿共庆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