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援建手记21丨初到汶川浙江日报

-11-:49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讲述人邵利姣

不是所有的树都能在沙漠生长,胡杨做到了;不是所有的花都能在雪山绽放,雪莲做到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援建筑梦,他们做到了。金华市委组织部联合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我的援建手记”系列报道。每期一位讲述人,从西藏、从新疆、从青海、从四川......传来千里之外的援建心声。

初到汶川

讲述人邵利姣

一转眼,来汶川已经三个多月了,记得刚来的时候还是炎热的夏天,一转眼已经到了要穿冬衣的时候了。7月份我们几个在兰溪市委组织部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汶川,与前一天在映秀参观地震遗址时的沉重心情不同,无不对这个经历了大地震后的县城新兴景象感叹。也着实对汶川人民不屈不饶、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坚定了对这次“东西扶贫协作”任务信心。

我对口帮扶的医院,医院共2幢楼,其中一幢大楼是门急诊、住院部及行政等工作大楼,它是震后重新修建的;还有一幢就是宿舍楼,也是我现在住的大楼,是地震前修建的。

我所在的科室是儿科,是3年前新组建的。医院大楼的二楼,医院空间紧缺,是由原来的急诊室腾出来的,科室人员则由原来的内科医师抽出来组建而成,在岗的医师共5个(医院借用上来的),5个医师要负责新生儿、普儿的住院及日间门诊,夜间急诊有时也要处理,人员相对不够。汶川的儿科队伍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过去3个多月的工作,我主要负责普儿及新生儿的诊治工作;负责汶川儿科的带教工作(带教查房、带教学习临床疾病的最新指南及诊治新进展、科室临床工作中的危重症的抢救等工作);参与医院组织的面向社会的义诊活动。经过3个多月的相处和磨合,我已经从刚开始的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转换到完全融入汶川的工作了。

下午5:30,到了接夜班的时间,跟白班医师交接完班后带着新上岗的医生逐个巡视病人,开始了又一轮的夜班。汶川的初冬来得早,尤其是晚上,风很大很冷。可是科室里面还是如同白天一样,时不时传来宝宝的哭闹声,床头铃的阵阵响起,护士拖着护理车在病房里来来回回,我和带教的学生一遍遍地在新生儿病房及普儿病房间巡视,处理夜间病人的紧急病情。偶尔急诊室处理不了的儿科病人也是需要处理的。夜间产科新生儿会诊则是需要随叫随到(2分钟之内必须到场),一个夜班下来总是累并充实着。

在这边工作中感触最深的是病人很是淳朴,跟他们交流病情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总是“要的、要的”,依从性特别高,住院期间很是配合。记得8月底当时住进来一个5个多月的小宝宝,入院诊断是“类百日咳综合征”。这类患儿的临床特点就是咳嗽多,咳嗽剧烈时会因缺氧导致面唇发绀,气喘不过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都特别着急,恨不得自己去帮宝宝遭这个罪。因为这个疾病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患儿在我们这儿住院的前一个礼拜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但家属对我们非常信任,最后在我们医护人员和家属的互相配合下,住院2个礼拜后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后出院。在9月底我们打随访电话时,宝宝的爸爸很高兴地告诉我们宝宝基本好了。

汶川所处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医疗相对落后。尤其是儿科,有些县还未组建或者儿科队伍非常薄弱,加之人口居住分散,当地老百姓的就诊非常不方便。日常诊治的病人来自各个县,近一点的理县、茂县,大概驱车一小时的路程,远的则要好几个小时,如果遇上山体塌方等原因,那就更不方便了。平时在上门诊时遇到病情不重但可能再次就诊的病人,如果不是本地的,我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他们,以便及时咨询。看到他们点走头对你说“要的、要的,谢谢,谢谢”的时候,感觉真的很美好。

记得来汶川的时候,医院及科室领导在叮嘱我注意身体健康的同时,要求我在帮扶过程中注意发挥自己的医疗特长,把原有的医疗经验有效施展开来。这边的科主任很配合,在遇到医疗方案不同时,总是能很好地进行沟通从而决定最后的诊治方案。同事们也是非常的好学,遇到不懂的或存在疑问的也会积极地向我询问。平时诊治过程中不敢进行的操作,我也尽量的开展起来。有些原先不是特别规范的诊治,尽量按照最新的指南进行更新,从而规范治疗,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也使病人更加的信任我们这边的医务人员。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儿科能上一个台阶。

(邵利姣,医院儿科医生,现挂职四川省阿坝州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6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