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古羌城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两手抓,多举

白癜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526/4394583.html

茂县古羌城举行开城仪式

每天上午9点,茂县古羌城开城仪式准时上演,身着民族服饰的当地羌族人民,载歌载舞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现在的日子真的太好了,”与古羌城遇见的每一个人聊天,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表达同样的心声。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分享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的累累硕果,生活在这里的羌、藏、回、汉等18个民族正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

羌族的奶奶们身着民族服饰,为游客展示传统织布和刺绣方式

以羌族非遗文化为着力点培养传承人50余位

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茂县人民政府抓住重建机遇,依托山西省援建,在原“岷山古国遗址上恢复重建古羌城。

如今,作为茂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景区”和“进企业”重要载体之一的古羌城,正积极搭建羌文化对外展示交流的平台。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能够反映羌族文化的一切,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这里已经成为面向世界的羌族文化活态展示地,培养和发展了国家、省、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余人。

老人们正在为第二天的“第三届茂县李文旅节暨赤不苏采摘节开幕”做准备

“古羌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传承羌族文化的平台和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72岁的陈秀华每天早上7点50分准点打卡上班,下午6点30分下班,与一群年龄差不多的姐妹一起向游客展示羌绣的技法,在说说笑笑中度过一天时光。“老了老了,在这里还能找到人生价值。”陈秀华心满意足地笑了。

与陈秀华一样,在古羌城从事民族文化展示和表演的大约有余人,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他们在这里开启了人生事业的第二春。

“纳吉纳鲁”,在古羌城工作的人们向来参观的游客热情打招呼,用羌语送上祝福,也是对现有美好生活的祝福。

将非遗活态化展示,每年在古羌城对羌族传统文化表演的大约有人,累计就业达到余人次

以增收致富为渠道累计带动就业余人次

“Thankyou”“Goodbye”一位七旬老人学会了用英语交流,他正迫不及待地想向外展示。

这样的情景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曾经这里的人民以土地为生,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获得的收成却很难满足一年的口粮。现在政府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种产业,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古羌城自年开城以来,每年通过景区平台带动就业平均达余人,累计就业达到余人次。

吴贵云向游客展示传统的打铁技艺

“我要在这里干到干不动的时候。”69岁的吴贵云是古羌城一名展示打铁技艺的表演者。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从容地为第二天“第三届茂县李文旅节暨赤不苏采摘节开幕”做准备。

享受这份工作,是吴贵云呈现出的状态。“年龄太大,外出务工已经没人要了。”他非常满足古羌城为自己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天50元的工资,还提供免费午餐。

相比之前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这份工作让吴贵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除了日常用度还有了闲钱。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游客支撑”的景区发展模式,推动着古羌城快速发展。古羌城还探索出“创建+贫困村”的形式,接受全县60个村委托经营集体经济资金.6万元,为贫困村年创收达60.04万元。

文化经济一起抓,茂县古羌城将文化载体的功能多样化,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让农村困难群众融入城市生活,把钱袋子揣进自己腰包。与此同时,还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渠道,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扎扎实实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做贡献。(刘映红摄影谢川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4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