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底人物东梅建造独属于这片土地的真房

东梅认为,真善美是有过程的,“首先是真,然后是善良,接着自然就会美。真是基础,不能直接谈美。”她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美自然会来,不用去刻意强调”。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王碧清

编辑

张惠清

步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觹堂大院一处下沉空间内,“别处空间”渐渐延展开来。这里是由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东梅与爱人刘小川于年共同创立的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

尽管位于地下,但在不同时刻,光影会从不同设计角度洒落至办公空间内。暗处与光相互攀援,沉静中有一种不屈的、向上的生命力。入口处,一幅幅建筑摄影作品悬挂在墙壁上,诠释着独属于东梅团队的建筑设计理念。

东梅的办公空间内,陈列着一整墙的书籍、光盘、设计资料,当中点缀着她不同时期的照片,笑容灿烂。书架对面一处角落,摆放着一幅少女油画,朴素淡雅。东梅言语灵动,语调轻柔,谈起近期设计方案,有惆怅有骄傲。

年初,东梅完成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会综合馆(原合肥骆岗国际机场航站楼改造)项目设计,团队以“遵守整体保护利用,局部更新”原则,进行空间梳理。这一次设计依然尽显她的“野心”——在满足园博会会展需求基础上,打造当地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城市更新与功能转换典范,更成为当地人喜爱去的文化园地”。

东梅数易其稿,核心始终不变,就是既能物尽其用,延续航站楼历史记忆,又确保展期效果,同时考虑长期运营,实现会后功能无缝衔接、节能环保且可持续。“展会后,综合馆可直接转换为至少14个独立使用单元,可分可合。由运营者负责维护所辖场馆与环境,不再需要专门投入人力、费用去维护,实现馆园一体。”项目最终未被采纳,这也是建筑行业较为常见工作状态之一,东梅语气里不乏痛惜。

遇到新项目,东梅又再度燃起信念,一头扎进去。或探究与自然共生,或研究保护一方特色文化,或探索构建别具温情的公共空间,东梅始终坚持分别处理,为构筑多元化建筑生态孜孜以求。正如她所说,“不希望只是让人眼前一亮或每一栋房子都是一样的,而是让每一栋房子都生长出个性,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自我启蒙,寻找何为“好”建筑

踏上学建筑这条路,东梅回忆,“有些阴错阳差”。东梅从小就思维快,有主意,善表达。读高二时,原本想要学医的她,却被吓唬,“要学二十年,值夜班,每天数骨头棒子,还得背厚厚的拉丁文”。她不怕吃苦,但背书着实让她有些犯难。一次,她与清华大学学建筑的师姐聊天,听到“常背着画架出去画画”,她暗暗想,“那就学建筑”,就这样成为东南大学建筑系一分子。

东南大学建筑系(年组建建筑学院),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学科发源地。学习期间,东梅掌握领会“实用、经济、美观的价值观”,得到基本审美训练。年毕业后,东梅被分配至北京住宅建筑设计院(简称“住宅院”)工作,开始在住宅领域深耕细作,从一名助理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即便在怀孕期间,她依然一门心思研究住宅领域相关学术问题。

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住宅院建筑项目有所减少,东梅被安排负责北京大学农园食堂项目投标工作,项目约平方米。面对北京大学,东梅在三轮投标过程中,倍感压力,比如“如何掌握文化这件事”。

骑自行车上下班时,东梅在思考项目功能布局;赶制图纸时间紧,她就干脆睡在办公桌上。有同事调侃她:“面积不大,这么玩命!”当时投标费用约元,东梅投入近8个月时间。她从根源研究每一处细节,在解决横亘于眼前一个个问题过程中,质变点也在悄然发生。

投标现场,她讲述自己所理解的北大精神与设计理念。“……什么是科学进步?就是不能都做老的事物,要具有现代性……”东梅的讲述并没有引起在座“大佬们”点头,但得到一个简短直接的评价,“她的那个案子真能用”。

在过去,食堂通常方方正正,东梅通过调研分析,设计出L型布局,使送餐线最短、取餐线最长,在食堂四周都设有出入口,并在有限空间内,设计安排靠窗且明亮安定的就餐空间,提高用餐效率和舒适度。进入新世纪,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建筑行业和社会力量不断加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浪潮,东梅于此时交出一张漂亮答卷。从投标,到施工、内装,每一个环节,她全程跟进。项目年中标并完成设计,年落成,年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银奖。

北大农园食堂

东梅坦言,这属于“自救”项目,项目面积并不“宏大”,但通过这次锤炼与自我打磨,她不仅将工作以来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由汇聚到释放,还在实现工程一体化中,建立“解决问题”思维模式,将建筑师“自我”看似隐去,实则更为坚定地回归到寻找建筑本身价值之中。

在住宅院历练11年后,东梅加入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担任主任建筑师。最初还在犹豫的她,在对方讲到“我们想设计更好的建筑”时,便义无反顾,投身创意类住宅设计领域。渐渐地,东梅的“中规中矩”设计风格与周遭流行的天马行空般的“创意美学”产生分歧,她萌生退意,一种更强烈的掌控感在内心翻涌。

年,一次烫伤让东梅在繁重工作压力中暂停下来。趁着休整恢复,东梅也给自己的心灵放了假。她选择通过旅行,不断“回望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她和同样是建筑师的爱人刘小川达成共识,安心居住在一间约70平米的房子里,不再买房,留出时间和金钱用来旅行。在自嘲与“大房子”错过的同时,两人更加认同一个坚持:“不行走,如何拓宽认识?”

东梅在一次次旅途中,丈量并拓宽认知,也在寻找自我。身在陌生城市或乡村,她与同行陌生旅人聊天,与当地人拉家常,“推开对方家门时,人家是欢迎你的”。她感受藏区文化的独特,新疆腹地的广阔,也走出国门,在埃塞俄比亚相遇群山,在哈瓦那街头体验独属于当地的烟火气息……在美国羚羊峡谷里,她与先生相遇道道光影曲线时,二人兴奋畅想,如何在家乡北京的文化遗产类项目中,实现适宜相融……

在旅途中探索美、感受美,东梅称之为“体验教学”,在行走中,“自我”不断觉醒。她认同阅读是重要的,而旅行则是她自我觉悟成长的主要方式。她的思考也不断被激发:究竟怎样的事物会震撼人的心灵?她渐渐有了答案:没有被破坏的自然与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实践中,不断追寻建筑本质

年,东梅与刘小川共同创建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十余年在建筑行业的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定义,提出“别处空间”设计主导价值:思辨中开启土地的灵性,空间里品味与自然的共生。

东梅认为:“文化不分先进、落后,只是经济基础、科学基础不同。可以讲科学技术先进与落后,在衡量文化方面,只有一把尺子,那就是繁荣或凋敝。”

年,东梅与刘小川曾到北川、茂县、理县等多地考察羌寨碉楼建筑,了解到当地“建设用地狭窄,周围山势陡峭,建筑林立,密度大;建筑多为砖混结构;有自己的白石崇拜,有自己的语言、传说和生活习俗”。刘小川还提出,被誉为“云中的民族”的羌族所独有的碉楼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汶川地震后不久,东梅与刘小川与地方文化发展始终同频共振。他们提出,一定要可持续规划先行,倡导保护当地文化传统,呼吁不要只建“新的、大的超级学校”,要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学校”。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土人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合作,紧急制作《和谐生态家园重建工作手册》,针对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具体问题和特殊要求,介绍规划设计领域理念和技术。其中还涉及到生命线系统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与乡土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和谐社区重建规划……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支持下,于当年6月1日出版。

东梅团队也加入到当地部分重建项目中。四川茂县黑虎乡壹基金自然之友小学(年调整为茂县黑虎镇小学,简称“黑虎小学”),是灾后重建项目之一,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为主要资助方,北京自然之友倡导并全程督办,东梅与刘小川受邀为其设计。

自然之友黑虎小学项目负责人郭慧回忆,地震发生后,她们走访青川、彭州、绵竹,以及阿坝州汶川、茂县等地,了解到黑虎小学还没有外界援助时,申请策划该项目,并寻找能够进行绿色学校建设的合作力量。郭慧说:“我们当时第一时间想到别处空间,因为两家机构在建筑,尤其在尊重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方面,有相同理念。

东梅设计团队提取当地民居建筑及材料语言,并融合最新建筑技术,通过“内置构造柱及分布的钢筋网片”等方式,弥补建材松散性,确保稳固、安全。在规划设计、建材选择上,体现能源整合、节能、废弃物排放设计等绿色建筑理念,并以教育与建筑的互动为主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2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