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对话古遗址西北行来马家窑遗址,回

川观新闻记者边钰吴梦琳韦维

03:28

远处,洮河曲折前行;眼前,比人高的玉米向上生长;脚下,距今约年的马家窑遗址静躺在庄稼地下。古与今,交融在马家窑遗址,向人们讲述着史前文化风华。

9月7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体报道采访团一行,前往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追溯遗址背后的“文化密码”。

揭开史前文化斑斓一角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为年到年。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进行发掘,在此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存,以绚丽的彩陶为显著特征。从此,以该地命名的马家窑文化和甘肃彩陶闻名遐迩。

马家窑遗址航拍图

如今,要一睹这个黄河上游史前文化代表的风采,需沿洮河西岸向临洮县城西南方向行车约20分钟,随后,一座刻有“马家窑遗址”的石碑映入眼帘。

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专家委员会顾问、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带领下,采访团一行沿着石碑旁的小路行至半山腰,视野豁然开朗。眼前,远处的洮河穿行于平野,旁边的巴马峪沟植被葱郁,“马家窑遗址南自巴马峪沟、北至祁家沟、东起洮河西岸二级台地边缘、西抵瓦家大山山坡的广大区域,东西~米,南北约米,面积约2.19平方公里。”郎树德介绍,近百年前,安特生就在巴马峪沟处发现了马家窑遗址,揭开了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灿烂一角。

马家窑遗址远方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学者裴文中、顾颉刚等专程考察马家窑等遗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命名了马家窑文化,经过几代人的接续研究,马家窑文化分布范围逐渐被勾勒出: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及六盘山,西至河西走廊与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茂县、汶川一带。

粟和稷应为马家窑先民主要的农作物

如今,遗址上已不能看见当年的发掘现场,经过回填后,这里种满了玉米等农作物。不过,仍有一些信息可以从中寻得。指着洮河旁的河滩地,郎树德说,马家窑文化的聚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靠近水源,台地宽阔平缓。

工作人员整理马家窑遗址出土文物

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何?郎树德介绍,因资料的限制,聚落的整体布局至今不甚明了。不过根据考古发掘,发现其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平地起建的房屋,“在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遗址还发现了分间房屋。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三种,以长方形房屋较为多见。”在临洮县博物馆,复原的遗址发掘现场,可以让人们对当时居住状态有直观了解,在房屋内中部偏前,可以看见有圆形火煻,门外常挖一小方形门道。房屋附近有存储粮食的窖穴、灰坑。

那时候人们吃什么?郎树德解释,马家窑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与采集为辅。年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了成捆带秆带穗的碳化稷及大麻籽等,许多遗址出土的大型瓮罐中,储藏有粟,“由此看来,粟和稷应为马家窑先民主要的农作物,亦说明中国北方史前文化,粟作农业区包括了黄河上游地区。家养动物有猪、羊、鸡等,补充和扩大了食物来源。”

对于马家窑文化的更多谜底,或许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队郭志委介绍,从年开始,他们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4次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平方米。“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介绍,这些新的发掘成果或可使人们进一步明确遗址的分布范围以及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马家窑遗址不同时期人群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量多学科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为学术界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变迁,动、植物资源利用,生业模式以及技术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5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