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打赢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茂县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运用自身专长投身脱贫攻坚战,奋力谱写全面小康生动画卷。扶贫先扶智,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茂县知新会理事董品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负责洼底乡沙湖寨村老杨家的帮扶工作。老杨家有4口人,他本人患有轻微智障,妻子患有自闭症,一儿一女在读书。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因残、因病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既自卑又缺乏自信,因此在开展帮扶的过程中,董品利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路,常常到他家,陪他拉拉家常,了解他家生活情况、春耕物资储备情况、种养殖业及技术困难情况,宣传政策和进行心理疏导。当看到老杨家生活条件艰苦,居住环境较差时,董品利自己掏钱为老杨家购置了床、被子、衣柜等生活必须品,同时向单位汇报,由单位出资,将他家卧室、客厅、厨房和院坝进行水泥硬化,较大程度上改善了老杨家的居住环境。为增加家庭收入,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彻底改变老杨贫穷落后的现状,董品利积极思考,主动作为,与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主动对接,争取到优质鸡苗只,手把手交他养殖技术,并主动帮他找销售渠道。在董品利的帮助下,老杨慢慢学会了养鸡,家庭零用钱有着落了;当发现老杨缺乏农业技术,种植管理水平较低时,董品利积极发挥专长,结合各农时节点,适时进村到老杨家手把手教他农药施用,果树、花椒树等整形修剪、科学施肥、蔬菜病虫害防治等。通过不懈努力,老杨家种植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改善,最终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医疗扶贫,一位卫生院院长与贫困户的不解情。进入夏季雨水多了起来,乡村道路总是泥泞不堪。一大早,顺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光明镇卫生院院长张丽萍来到了茂县光明镇刀溪村何大爷的家中,滂沱大雨和泥泞的道路也没能阻挡这份温情。这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张莉萍对何大爷开展的入户随访就诊。来不及休息,张丽萍熟练的忙着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处理脚上的伤口。“这些年来爱人身体也不好,做了几次大手术,接连的生病住院后,家里因病致贫,幸好国家好,党的政策好,医生好,每次都上门给我们检查身体,只是每次都太麻烦张院长她们了!”何大爷感概道。做好国家医疗报销政策解释,主动把病患出院后把没有报销完的住院资料收集细心核实,并及时准确的把报销的费用转到病患的卡里。帮助那些不方便的病患报账,为贫困患者争取医疗求助成为了张丽萍额外的工作任务。在光明卫生院的7年来,张丽萍走遍了光明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她熟悉这里的老百姓,老百姓爱她信任她,带她如亲人。为老百姓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一直是张丽萍工作前进的动力。教育扶贫路上,一个都不少。作为班主任,茂县土门中学孙坚老师,像阳光一样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感染每个学生。贫困学生小军,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从小到大一直和爸爸、爷爷及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住山上,交通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好,父亲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家务农,一家人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所以家里的经济收入及低,小军一家被评为了贫困户。家庭的残缺和贫困让小军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慢慢的,小军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在多次电话沟通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孙老师决定家访。小军家所在的村子坐落在高半山,山路崎岖、农户分散,第一次孙老师经过一路寻访,历经艰辛终于来到小军家,真诚地和小军及小军爸爸交流沟通,道出了知识改变贫穷、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收效甚微,小军还是不愿意再回到学校。作为班主任、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者,这是孙老师最不愿看到的。随后一段时间,只要有空,孙老师便到小军家,从生活上关心小军,从心理上疏导小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孙老师的坚持下,小军终于又回到了学校,看到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用功学习的小军。“小军一家有希望了”,孙老师这样想着。“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孙老师是这样做的,也一直坚持着。典型的背后是无数党外知识分子用担社会责任,他们从思想上帮助贫困户树立发展信心、从产业结构调整上帮助贫困户规划发展思路、从技术扶持上帮助贫苦户增强发展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和奔康路上,茂县党外知识分子一直在行动。(茂县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