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一个多神崇拜的边地民族,他们现今主要聚居在阿坝州的汶川、理县和茂县等地。从三千年前逐水草而栖,到如今依山谷而居,羌人的生活无疑是朴素的、寂静的,同时也是欢乐的:那温暖的火塘,那细腻的羌绣,那力与美的“布兹拉”(羊皮鼓舞),那将神性植入日常生活的释比……一切都带着一种原生态的美。年12月,摄影师徐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地处大山深处的理县蒲溪羌寨,不经意间叩开了那片古老的土地,自此,十多年来,他近乎固执地将镜头对准羌寨,努力实践自己对影像人类学的理解。多年来在羌区,为了让自己的影像尽可能具有艺术与人类学的双重价值,徐献的镜头一直穿越在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与不同性格的羌人之中:绣制羌绣的妇女,上学的孩童,在田间劳动的青年,安享晚年的老人,直通神灵的释比……他的镜头渐渐地攫取到了同一血源里所蕴藏着的精神内涵。那一副副看似不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眼神、不一样的照相姿势和不一样的画面构图,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他在《拍摄手记》中写道:“我试图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羌区的影像纪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灿烂的文明。通过一个个朴实的羌民的形象,展现现实场景中羌人朴实勤劳的风采。”年的汶川地震,对这些古朴的羌寨而言,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当初拍摄的环境如今已经完全变了,有的拍摄对象甚至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离去。有的家园被毁,在灾后重建中修了新式的房子。这些经历了灾难的羌人,无论从居住环境,还是人的精神面貌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劫难后的羌人变得更加坚强了。在这部《羌寨》影像作品中,有部分家庭合影,甚至是一个村庄人数众多的村民合影。这些犹如交响曲的合影,对于经历了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羌人,尤为珍贵。如今,再回头细细品味这些记录历史断面的合影影像,这些人物的出现,环境的复原,羌人当年的特有气质,今天依然打动人心,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羌文明依然闪光,依然在传承,一切就像时光倒流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曾经美丽的家园。数年的拍摄,让我的心在不断接受古老羌文明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平静。我的镜头也变得越来越平实,没有色彩的夸张,没有做作的造型,没有影像的冲击,只需要一颗平静而充满尊重的心。一切的拍摄都在自然和谐中按下真诚的快门。通过我的镜头,记录羌族同胞的平常生活和他们平凡而又精彩的故事,同时也在用心记录羌区的一段历史。——徐献徐献个人简介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民族文化艺术摄影协会签约摄影师。出版年1月,“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著作《羌寨——汶川羌区地震前的最后镜像》;年——年间,与人合作出版《四川藏区》《假日旅游》《迷人草原-若尔盖》《云端阿尔寨》《西蜀大宅门》《中国博物馆小镇》等图文书籍;诸多摄影作品被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文地理》《摄影世界》《中国民族》《华夏人文地理》《中国西部》等杂志刊用展览年9月,摄影作品《寻羌》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平遥国际影展年1月,摄影作品参加四川成都首届灵光“6+6”摄影展览年2月,摄影作品参加《光圈》四川省成都市当代摄影家摄影作品联展年10月,摄影作品参加《就在眼前》成都当代摄影家邀请展年7月,举办由冯骥才题词的《羌地绝影——汶川羌区地震前生活实录》个人摄影展览年7月,摄影作品参加四川青年摄影家摄影作品展览获奖年10月,作品《羌》获得四川省第十四届摄影艺术展览金奖年11月,专题摄影作品《羌》获得第六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摄影奖年4月,被四川省摄影家协会评为年度四川摄影人物年1月,被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新闻摄影协会、四川蜀蓉摄影协会授予年-年度四川摄影“十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