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空降兵十五勇士12年后再聚首

“12年了,这还是第一次这么齐整。”

9月17日,

空军空降兵成立70周年表彰大会上,

空降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振波,

看到面前的14名战友,

露出了笑容。

十五勇士12年后在黄继光雕像前再次合影

12年前,在四川汶川地震震中茂县,他们从米高空“惊天一跳”,创下世界空降史上的奇迹。

12年后,“空降兵十五勇士”再次聚首,记者也得以了解到他们勇气背后的更多感人细节。

06:09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

米高空的“惊天一跳”

征途从武汉开始

时光倒流到年5月14日,他们上一次,也就是第一次的聚集。他们组成的空降兵小分队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从海拔米空降汶川地震震中,侦察灾情,打开了空中救援通道。

从此,他们有了一个非正式的集体称谓——“空降兵十五勇士”。

关于这次跳伞的高度,李振波说,以前也有报道是米,“其实就是气流影响,上下颠簸带来的一点高度变化。”

这次征途的起点,是空军武汉某机场。

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还记得,他接到命令赶往集结地点时,已经是年5月13日凌晨2时许。

“我可能是15个人里面睡得时间最多的,也就半个小时。”当他赶到时,看到多名官兵正在忙着整理装具,他们都彻夜未眠。

5月13日早上,飞机从武汉出发,到达茂县上空,因当地降雨,不具备空降条件,在成都某机场降落。

着陆后在灾区的留影

为了等天气好转立刻出发,他们连飞机上的降落伞都没有卸下。“十五勇士”之一的李亚军回忆,当时他在机舱里看守降落伞十多个小时,“一晚上没吃饭。”

由于气象条件恶劣,李振波与部队指挥员会商后,决定换用机动性更强的翼伞。这批翼伞从武汉运出后,被误送到成都双流机场,当空降兵们从机场的众多物资中把它们找到,带回驻地,已经是5月14日凌晨两点多。

5月14日晨,飞机从成都起飞,开始这次震惊世界的航程。

生死盲跳

他们从云端降下米高空

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难度可想而知。

灾区道路损坏严重,地面救援部队难以抵达,位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伞降区域是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茂县被群山环抱,境内山峰多在海拔米左右,包括著名的四姑娘山。这意味着空降兵必须在米以上的高度跳伞。

对于通常在数百米高空跳伞训练的伞兵来说,这无异于生死“盲跳”。

“当时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会有多大风险。”时为空降引导队士官的李玉山回忆道。

14日11时47分,飞机飞临茂县上空,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第一个跃出机舱。紧接着,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15勇士分成两批纷纷跃入茫茫云海。

最后一个跳进震中的殷远永远记住了那一刻: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围是高耸入云的雪山,“让你像是跳进了一口井里”。

李振波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开伞的,他曾抬头望向跳下的战友,只看见了两个人,其他的身影,都隐匿在云海之中。

在将近一刻钟的伞降过程中,陡峭的山崖、奔腾的岷江、茂密的丛林、纵横的高压电线以及被震坏的房屋在他们的眼中逐渐清晰。

“一出机舱我喊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这么多高压线!”在几千米高空,没有人听见李振波的这声呼喊,只有呼呼的风声。

跳伞后,由于开伞器的工作环境在海拔米以下,不少人在空中自由落体下坠了0多米。李振波和王君伟还遭遇了主伞打不开,启用备份伞降落的险情。

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殷远落进樱桃林,伞挂到了树上;李振波撞到树上,大腿被树枝刺穿;雷志胜右腿撞在了石头上,肿得老高,走路一瘸一拐。

最终,15人还是伞降成功了。地震发生46小时后,他们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进了“孤岛”茂县。

十五勇士当年完成任务后的合影

不论他们降落的地点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围上来。李玉山记得,一位40多岁的男子抓住他的手喊“解放军来了”时,手一直在颤抖。

挺进汶川途中,他们不时遇到游客从震中往外走。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个平安。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写到迷彩服上。一件写满了电话号码的迷彩服,至今珍藏在空降兵军史馆。

空中英雄

他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5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