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巡礼四川下足绣花功川越贫困展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千古嗟叹,道出了川蜀大地的千年隐痛。

交通基础设施底子薄、欠账多、发展不平衡曾是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直到21世纪初,川西北高原地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片区”的深度贫困问题依旧困扰着川蜀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啃下一个个扶贫“硬骨头”,下足“绣花”功夫,织就的壮美“蜀锦”,是四川交给新时代的答卷。

02:01

凝心聚力筑通途

坐落于雅砻江畔悬崖绝壁上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里庄镇全阁村的通村路(年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全阁村,“镶嵌”在雅砻江畔的悬崖绝壁上。过去村民出村,要沿倾斜近70度的羊肠小道走到江畔,再划船过江。江水凶猛,稍不留神,辛苦种的粮食、喂的猪就打了水漂。

年,村里开始修路,悬崖陡峭,每个工人身上都系着一根安全绳,休息只能蹲在原地。起初,岩壁上只能容下双脚站立,一米一米地炸,一寸一寸地凿,从山脚到半山腰,10多公里,足足“啃”了两年。

年,村里开始硬化路面,正干得热火朝天的节骨眼上,运物资的便桥被洪水冲毁,4辆工程车得过江,急得大家团团转。急中生智,村镇干部和村民琢磨出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先架起一条溜索,再把车大卸八块,一块一块溜过去,到了对岸再组装起来。

图为工程车被拆卸后运过雅砻江的过程(年11月5日摄)。新华社发(邹海荣摄)

随后的两年,村里又陆续修了14公里的通组路、7公里的入户路和一座跨江的大桥。今天,村民们再也不为高山大河发愁,待在家里就能把地瓜、青花椒卖给开车上山的商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建成高速公路公里,雅康、汶马两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结束了阿坝、甘孜两州州府不通高速的历史,为藏、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9.1万公里,新增个乡镇和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客车。

崇山峻岭间,溜索成为历史,一座座大桥把党和群众联系得更加紧密。幸福和希望沿着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曾被群山阻隔的村庄,叩响老乡的家门。

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境内的“上南天路”,“上南天路”最高处海拔米,连接壤塘县上杜柯乡和南木达镇,此前两个乡镇之间无路可通(年6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房栊新毕享安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年前,寄居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在风雨中写下名篇。今天,诗圣的千古追问终于得到铿锵回响。

“上面是‘房顶’,下面有‘米’还有‘丝’。”在凉山,彝族群众津津乐道当初毛主席改“夷”为“彝”的故事。古老民族千百年的安居梦就寄托在这个字里。

80年前,当西南联大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带领十名学生在大凉山考察时,他眼前的昭觉县是一座“二百米左右见方的一座四方城,房屋一共不过四幢”,许多人衣不蔽体。今天的昭觉县,楼房林立,车水马龙,城北坐落着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从山里搬到这里的居民在社区公共广场上休闲(年8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的莫日伍是安置点昭美社区的新居民,做事干净利落,走路带风。曾经,为了挣脱贫困枷锁,她和丈夫离开了老家且莫乡的深山,四处漂泊打工,最大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在城里有一套房子,让孩子在城里上学。

去年5月,他们的梦想终于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变成现实。热情、能干的的莫日伍还被大伙推选为社区妇联主席,除了手把手教姐妹们用洗衣机、燃气灶这些新玩意之外,她还鼓励大家参加彝绣工作坊,居家灵活就业。在外从事高空架线的丈夫现在一个月能挣多元。“再苦几年,攒够了我就回家做点小生意,一家人再也不分开。”他向妻子承诺。

他们的新家周围建起了口罩厂、服装厂、电子厂和塑钢厂。城外,四川攀西地区最大的农业产业园已经启动了二期建设。社区里有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可以用好人好事积分兑换商品的爱心超市。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有万群众告别“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故土,迁入安全的新居。这场川蜀大地上史无前例的大迁徙,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百万人的命运突围。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的一片小广场上,一名从山上搬到这里居住的彝族阿妈在用传统方式捻羊毛线(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乐业奋斗正当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四川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部署。

年底,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年4月,四川选取5个全域试点市州和53个试点县,开展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试点工作。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羌族姑娘胡春莲在制作羌绣(年6月22日摄)。胡春莲曾因病致贫。在帮扶干部的介绍下,胡春莲开始学习羌绣并从事相关工作,这让她每个月有了元的固定收入。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22岁的丁真次乃一度被邻里视为“专业下岗户”。他在山上挖过虫草,草原采过菌子,建筑工地打过工,当过壁画学徒……但都没干出什么名堂。

年,来自甘孜州烟草系统的文雪松接过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村庄年就已退出贫困序列,延续驻村工作是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文雪松一来就考虑在村里培养当地的年轻人。

包括丁真次乃在内的四名小伙子进入了驻村干部们的视野,于是轮流教汉语、讲政策,带在身边手把手教做事。少言寡语的丁真次乃随叫随到,从不缺席。

“文书记远离家人,到我们村不到一年就熬白了头,是我的榜样。”丁真次乃说,驻村干部个个有学历、有见识、会干事,让他看到了年轻人努力奋斗的样子。几个月下来,他学会了写汉语日记,从腼腆害羞变得大方,还学会了记账。这些都被大家看在眼里,他成了村里重点培养的村委会会计人选。这份信任让曾被“一事无成”伤及自信的丁真次乃终于找到了人生航向。没等“名分”定下来,就自觉“上岗”,宣传森林防火、参与驻村值班、辅助会计工作……

3月10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第一书记文雪松询问村民丁真次乃近期生产生活情况。新华社发

3月3日正式履职村委会会计后,丁真次乃的干劲更足,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黑青稞饼干项目里。他和驻村干部们一起,把过去村民自给自足的黑青稞加工成饼干,通过直播卖到全国各地,如今的月销售额达到30万元以上。

放眼全川,令人振奋的故事还有很多。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哪里?它就在游客去往“悬崖村”探险的“天梯”上,在老阿妈细密的羌绣针脚下,在小卓玛崭新的书包中,在农人丰收的田野里……

文字记者:吴光于、胡旭

摄影记者:沈伯韩

视频记者:薛晨

海报制作:包雨刚、郑玮

编辑:王薇

新华社国内部、摄影部、音视频部、四川分社、新华网四川分公司联合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09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